及。
蒙学的小孩子怎么看得懂呢。那些学识渊博的人才品味得御诗的真味啊。”
乾隆面色稍霁:“哈哈,爱卿说得有理。”
——
【除了这首诗之外,乾隆他的诗水平怎么样?
戴逸老师曾经写了本,评价乾隆的诗。
影视剧中的乾隆穿着黄袍,拖着辫子,今天夏雨荷,明天香妃,好像非常风-流,想必有人觉得,乾隆写的诗应该很风-流,实不然。
他的多数诗述职报告,像领导在朋友圈讲。
某天,他接到了一首北京下雨的报告,于写了首诗。
“阁报例应隔日至,均称二寸雨欣滋。然斯乃谓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明明没有一个生僻字,但愣不知所云,不看乾隆的注解,都不知道在写什么。@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写诗有很多忌讳,中有一条,就得以情动人。
乾隆却个没得感情的机器,把收到的报告记录一下,凑够五个字或者七个字就算完事。什么诗词的美感,他完全不管。
有时候,凑五个字七个字对他来说,都有难。
他干脆不费时间想了,直接瞎写。
“晓趁轻凉苑门,札什伦布焕崇垣。□□辎重先云至,夏季生衣预沛恩。”
这个寺庙实叫做“札什伦布”,但他非要写成“札什伦布焕”。像不像学生为了凑作文字数,瞎写的样子?
他于犯了写诗第二个忌讳——生编硬套。】
【乾隆还犯了他的忌讳吗?
然还有,诗文用典很重要,在这方面,李商隐和辛弃疾算不可逾越的高峰了。但典故这东西也很讲究,用得好就有内涵,用不好就掉袋。
某个曾经在军机处过官的人写了本,爆料了乾隆的八卦。
乾隆每天都要写好首诗。喜欢用典故,但特意不标明,故意让那些大臣去查,然后自己的诗作注解。很多典故用得非常晦涩,古代没有百度,根本查不来。
乾隆也很得意。
在大臣都查不来的时候,他才姗姗来迟,亲自自己的诗作注解,收获无数夸夸。
比如,“ 虚舟若悟南华旨,所遇欣之总大佳。”这个虚舟就自《庄子》。
《雨猎诗》,中有“著制”,这个官员根本查不来,后来才知道这个词自《左传》。
乾隆的诗仿佛透着一句:“朕读多吧!就问牛不牛-逼?”】
【用一句总结乾隆的诗:句句硬如铁,读来满嘴血。】
————
为了证明自己的,古青青还放了很多乾隆的诗。乍一眼看过去,根本不知道乾隆在写什么。
别说普通百姓了,连很多饱览群的文人都不解读乾隆的诗。
普通百姓:“俺没见过首诗,以为所有诗人都李太白那样。谁曾想……”
“谁不呢?”
一期视频神仙打架,众人审美都被提高了,因为很多诗人写的诗都脍炙人口。结果乾隆了他一巴掌,告诉他什么才叫诗坛的参差不齐。
他只好翻李白等人的诗集,自己洗洗眼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
曹丕、李煜、刘邦等人原本对乾隆期待极了。他眼巴巴地望着天幕,准备学乾隆写诗,现在都沉默了。
事到如今,他乎都反应过来了,乾隆根本就不什么学生最喜欢的诗人,这个称号完全在阴阳怪气。
他将手头的竹简和纸张都丢了,心里都有愁。
从,他忧心和乾隆一起上榜,让自己丢脸。
现在,他还忧心和乾隆一起上榜,让自己丢脸。
——
李白笑了:“如果这叫做诗,杜子美,应该写十万首吧?”
沉默,沉默今天的杜甫。
面对李白的夸赞,杜甫笑不来。痛,实在太痛了,他的徒弟怎么这么丢人?
写诗,一要以情动人,二要力图准确,三要诗意流畅。
乾隆绕过了所有的正确答案,选择了最错误的那个。
————
清朝到了康熙年间,皇室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就连皇帝也吟诗作赋,康熙也不例外。
康熙有审美力,也不瞎子。他看着天幕中滚动播放的诗,神色晦暗不明。
康熙的朝臣发现,不知何时,康熙已经不再满面笑容了,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