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回到职场了。只得等孩子长大以后。其实在美国很多回家做主妇的女人都是挣得工资不够高的女人,或者是有高工资,但承受不了工作压力,随时有被免职危险的女人。所以散粉思考者认为我们国家那些想回家做主妇的职业女性不要盲目学美,得看看背后的原因。
在美国,做家庭主妇看似是个选择。很多时候更是不得已。即便有些真是因为自己的选择,散粉思考者看选择也有好有坏。在美国选择做家庭主妇其实也很亏。一个是花钱不痛快。
一个人挣钱,毕竟花起来得计划。还得看人脸色,还得跟丈夫要钱。底气太不足了。如果丈夫支付生活费用,女人就要忍受很多。家里男人就更有地位.比如他说我就要温度设在68度或者73度,我花钱,我说了算。主妇这时候也不得不忍。当家庭主妇最亏的是万一离婚了。在美国离婚率有50%甚至还多点。不离婚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谁敢保证这事不发生在你头上。几率太大了啊。自己工作年头太少,都可能不够资格拿Social security(社会安全金)的。没有足够的退休金401K储备,未来生活的保障在哪里。除非你不断嫁人。或者嫁个大富翁分上一笔。但是这样的概率也实在太小。即便找到富翁,人家可能还要有Prenup呢。统计表明在美国收入低的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单身母亲。因为很多女人因为孩子成为家庭主妇,而婚姻失败就让自己陷入贫困。更别提女人做主妇,自己会变的很琐碎。不少人谈话内容总是出不了家的范围。家里的犄角旮旯,琐碎得让人烦。不少家庭主妇,外表强大,口头硬,心中的自卑她们心里知道。硬也得有底气啊。底气来自哪里呢?
所以别看那些个莫名其妙的文章,觉得在美国做家庭主妇是个好选择!
其实也是社会软性强迫的结果。
艾瑞斯以前没觉得这玩意有什么问题,直到她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她开始接触更多的信息,直到女人其实不必为了那些东西而活,她们也可以为自己而活!
当然,更重要的是,她爱上了记者这份职业!
以前,她其实也没觉得记者有什么了不起的!当下,信息无“触”不在,公屏内外、大号小号、社交平台,既是获取信息的集散地,也是碰撞思想的意见场。有人因此说,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皆是记者”。
至少她最开始在网上做闪电侠报道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记者……不是是人就能做?有什么了不起的?
真的是这样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传播生态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我们处在一个人人都能爆料、人人都能诉说、人人都能评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会形成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信息网络,根据自己的选择偏好进行信息筛选,不仅使信息传播过程更加自由和灵活,更赋予了每个人制造信息、发布信息、选择信息、过滤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可能。这也使得传受双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似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记者”,从严格意义来说应是“人人都是记录者”,因为记录者并不等于记者。那么记者,到底是什么?
真相的追寻者。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寻求真相是记者的天职。在流量至上逻辑大行其道的当下,追问真相的新闻人显得弥足珍贵。在人们眼中,记者整日奔波、笔耕不辍、披星戴月、全年无休。在全媒体时代,24小时开机,365天待命,更是记者的常态。他们以专业的素养和强烈的使命感,深入事件核心,不畏艰难险阻,刨根问底,只为抵达真相,给公众呈现最真实的面貌。
正义的发声者。
在调查报道的路上,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们铁肩道义,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弱者发声,为正义呐喊,让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得以传播,让事实和真相彰显力量。
故事的讲述者。
“最美的风景就在采访的路上,最好听的故事在新闻现场。”他们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下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和事件,向人们展示精神的世界、人性的温暖。
他们努力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娓娓道来的表达,将一个立体、全面、多彩的世界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从“纸与笔”“铅与火”到“光与电”“数与网”,技术变革形塑了全新的传播生态。特别是近十年来,媒体融合从行业探索上升为国家部署,从“相加”走向“相融”,从“相融”挺进“深融”,记者始终以专业精神,筛选、整理、解读着海量的资讯,留下历史的底稿。
无需回避,在流量为王、热搜变幻、自媒体翻涌的背景下,职业记者的功能被认为正在弱化;大模型问世、AI技术勃发,记者甚至不需要是一个“人”的当下,“新闻从业者”这一身份好像正变得“可有可无”。
那么,今天为什么还需要记者?
冰冷的算法无法替代人性的共振。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新近发生的”首先要作出正确的“事实判断”。而甚嚣一时的“摆拍”、“演义”让人们对“亲眼所见”的故事情节真假难辨;每天的“热搜”流量汹涌,却充斥着大量的鸡毛蒜皮,反而使真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