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腰弯得更贴近地面,腆着一张脸,不停的陪着笑。
……ヽ(o)丿……
暂且不管那些做狗的弁辰人,回过头来再看越来越有烟火气的长安城。
在龙首原的青龙寺戏台上,围拢了不少的普通百姓。
青龙寺之中,当然就是谈笑有鸿儒的辩论会场,但是那些辩论探讨的话题,当下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是无法参与的,他们听不懂。即便是偶尔一些能听懂的,让他们说,他们也无法组织起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自从长安三辅开始流行说书之后,在青龙寺这里,自然也有了一块专门留给说书人的舞台,或者说,戏台。
华夏的戏曲,其实从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萌芽。
当然戏曲比较成熟和发展的时期,是在元代。
其实对于这个戏曲来说,相比较当时的汉人官吏而言,没有什么『文化』的元代蒙古人,对于戏曲文化的推动,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元朝之前是什么?汉赋,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的。唐诗,那是顶尖文人的装『哔』利器,为了推敲一字累吐血的都有。宋词,换成后世的话来说,那是小资,那是文艺,那是文人之间的小情趣。
而以上这些项目,都和普通百姓距离很远。
比如,班固抑扬顿挫的诵读着,『周庐千列,徼道绮错。辇路经营,修除飞阁。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凌隥道而超西墉,掍建章而连外属。设璧门之凤阙,上觚棱而栖金爵……』
然后百姓瞪圆了眼,『这瓜皮在说个啥?!』
『哦,他在说个房子。』有人解释。
『啥房子?额听着怎么像是在说个锤子?』
唐诗和宋词也差不多如此。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乖乖隆地洞,这韶得不得了,一句没听懂。』南宋百姓瞪眼。
『哦,就是在说有女子怀春。』
『嗨!那就直说发骚不得了?』
大抵如是。
直至元曲大成。
老少皆宜,文雅具备,蒙古人看的哈哈笑,百姓也能听明白。
如今斐潜来了。
斐潜捣鼓了些东西出来了。
于是更贴近于百姓的话本出现了,戏曲自然而然的也繁荣了起来,不仅仅只有了『傩戏』,还有着更让人听得懂,看得明白的曲目,虽然不多,但是在大汉娱乐生活及其匮乏的当下,无疑是非常吸引人的。
再加上冬天农闲了,很多四里八乡的百姓卖了辛苦一年的庄禾,到了临近新年的时候,怎么也想着给自家添置些东西,而青龙寺的集会显然比长安要更大更热闹,人也更多,货物什么,从便宜到昂贵的,应有尽有,所以也自然吸引了许多普通的百姓前来赶集采购。
这些普通的百姓虽然听不懂青龙寺内部那些学子儒生在讲一些什么,争吵着什么,但是他们能够在青龙寺的戏台上听到和看到一些『戏曲』,便是能让他们心醉沉迷,浑然忘我……
虽然大汉当下的『戏曲』,很粗浅。
如今非常受欢迎的话本改编的戏曲,有《少年神医》,也有《少年卫骠骑》……
至于为什么都是『少年』系列的,大体上因为是人生就是一个桌案,上面多半是摆满了杯具,有太多后悔的事情,也有许多遗憾,年岁约大,杯具就越多,所以就会想着若是自己少年之时,就能如何如何,像是那个神医,又或是像是卫骠骑,该有多好。
今天上演的,就是《少年卫骠骑》。
戏台之前,人头涌动。
这个年代可没有什么扩音器,站得远一些的话就根本听不清楚在戏台上究竟在喊着唱着一些什么,但是并不妨碍着这些百姓一遍又一遍的看,然后等到那个扮演卫青的少年,在面对着豪奴的殴打欺压之下愤然反击,将那些豪奴打跑的时候,便是发出了热烈的喝彩之声,跟着戏子一起大喊,闹哄哄的响成了一片。
『莫欺少年穷……啧啧……』
杨俊喃喃的重复了这一句,然后微微的叹息了一声。
台下全是怒骂那些豪奴的声音,杨俊仔细观察了一下周围的那些百姓,他们都看得十分认真,有的是面带愤怒挥舞着拳头,有的则是给扮成卫青的那个小伙喝彩,有的则是张大了嘴似乎将自己代入到了戏台上……
『骠骑真是好手段啊……』
杨俊默默的心里面记下了这一条。
他是来接桓典的。
准确来说,算是『乞骸骨』。
因为桓典的护卫牵扯到了长安谋乱,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愿意沾染其中,更不用说给送回豫州去了,而桓典家人也不敢轻易再涉足关中三辅,便是辗转求到了雒阳杨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