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江南卫所与屯田(1 / 2)

大明俗人 有妖入梦来 1075 字 2023-09-25

“可美元的饿情况,老大你也知晓,林卓群身边的影卫不少,现在过去容易暴露。”柳青原本计划是趁天黑再行动,连营救的计划都想好了。

“这个简单,梅苑的院墙之外就是凌江河,你用核桃船潜入水中,带人凿穿船底,将沈鸿煊就走。”沈炼早就想好了办法。

柳青立即领命,带上三个功夫好手从妙音阁的后院离开。

“义兄,一个时辰后,王戎真的会将沈鸿煊的妻子送来吗?”陈乐瑶好奇的问。

沈炼肯定的回答:“当然,我打着魏忠贤的旗号,别说王戎了,王家的家主也必须要给三面薄面,何况他们将沈鸿煊的发妻攥在手里,稍有不慎也会引火上身的,但凡有个好歹,估计沈鸿煊会反咬一口。”

“那你肯定不会告诉王戎,我们在妙音阁吧,王戎难道会把沈鸿煊的发妻送到八仙酒楼?”陈乐瑶又问。

这回没等沈炼回答呢,正在拨算盘的陈圆圆忽然推开了算盘,将账本扣在了书案上。

这动静让神脸都大吃一惊,按照陈圆圆的性格,多复杂的账目也不至于这般气急败坏的。

“这是怎么了?”陈乐瑶也察觉不妙,关切的问。

陈圆圆对他们说道:

“我算了半天才发现这账本记录的不是银子周转的账目,因为反复核算后的结果格外凌乱,方才翻看三个账本血迹的位置,发现了都有“田”字。”

沈炼皱眉,起身去翻看带有血迹的账本。

“喏,这里,还有这里,都是血迹干涸后留下的字迹。”陈圆圆主动给沈炼指了出来。

带血迹的账本,而且账本只字不提真金白银,凌乱的数目也找不到规律,唯一有用的就是这个“田”字。

“你试着将这些数字和江南江南卫所的军田上靠拢,看有没有什么收获!”沈炼灵光一闪,给陈圆圆提出建议。

陈乐瑶也恍然大悟:“还是义兄你厉害,这江南是世家把控,那么卫所军田肯定也有问题。”

“好,乐瑶你来帮我,黑市买来的消息还有不少和卫所有关系的。”陈圆圆将一个册子递给了陈乐瑶。

沈炼此时没参与进去,他陷入了沉思。

要知道明代开始才有卫所制度的军队编制。

从朱元璋下令广泛使用和推行“卫”和“所”为单位。

正所谓“虑兵不可长聚,分军卫以安之。”,因此又了是人为旗,五旗为总旗,两个总旗为一百户所,而五千户所才能称为一卫

所谓的“三司”是指司指挥使司、布政司、按察司,它们都在卫所智商,也算是中央统治地方的最高机构了。

那些绕口的左、右、前、后、中、都督府就是分领司卫所的存在。

区别于辽东的军队编织,江南的卫所军来源绝不是从政的方式。

何为从征?是指类似李自成这种起义军的士兵,会被调派到戍边,或者屯田,地位自然是比较高的,因为是实打实的军功。

可江南这边的卫所除了水师之外,剩下的都是垛充(也就是百姓中抽人参军)归附和谪发,也就是战争中归降的士兵,或者是初犯律法被充军的人,这人来源繁杂。

区别于京卫(京城的官军士兵)和边疆的边卫,江南的卫所都是军护世袭制的,也就是给军户徒弟,牛羊,军户世代繁衍,子孙们越多,土地确实固定的,这意味着生计就很难了,所以很多人会逃离军籍。

生活所迫的同时,江南的军户耕种的土地屈指可数,毕竟打量的田地都在士族宗亲手中,而且军户的地位格外地下,沈炼在京城是个小旗,但家徒四壁。

更别提在江南富饶质地,寻常百姓若是军籍只怕更会引发冲突,也难怪

账本上有血迹了,军户没有耕种的土地,还要被衙门以及官爷们怒意,难怪会出现大面积军户缺额的情况。

沈炼记得叶向高曾经反复提到大明税收制度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土地产收的粮食。

不论是赈.灾还是打仗都离不开粮食税收的问题,而江南商税极低,田地税收呢?更不必提了。

商人们做生意不交税,压榨的都是老百姓。

“国之根本就是财政收入,从万历年征战的辽饷,拖欠的军粮,军饷,到如今难以负担之处,全靠着漕运港口来艰难位置。”

“沈炼,你这次去江南整顿赋税,除了和东林党诸多派系身后的士绅宗亲打交道,还要调查并整顿军田。”

叶向高提到的“军田”就要和卫所制度联系到一起了。

兵农合一的制度就和屯田有关联,军户军籍的人妻儿老小都是舍人,要成为屯田的劳动力,这代表卫所里的五千多人,并非全部是士兵,里面还有军妻、幼子、余丁等等。

江浙一袋的农田曾经被东林党为首的内阁拨出一般改为了桑田。

朱元璋曾经说过:“吾养百万兵,不费百姓一粒米。”出发点是好的,可惜弊端也是存在的。

军户加重

的庶出或者亲眷的厚点,不必承担卫所屯田农耕等义务,但因为学员关系也是军户,甚至可以参加明朝的考试,从而一跃成为军籍的进士,张居正、叶向高都是这样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