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不能断,要不然,他们回去以后也不安稳。
其实众人心中都想到,却始终没说的是:如今的情况,凉州也好,安西北庭也罢,已经实质性的独立于大唐,不再缴纳税赋,不再提供兵员和军队,不再接受唐庭的官员指派。
高仙芝他们回西域后,就只有李光弼所率领的唯一一支河西兵马,还在中原地区。
他们这些人未来的路,一定比此刻所能预料的,更加黑暗,也更加残酷。
“粮草不多,某这便去军中传达,然后分兵。
安西北庭兵此后向西开拔,剩下的人,跟李某继续向东,昼伏夜出进入汴州。”
李嗣业对军帐内众将说道,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说,算是“断后”。
他的大无畏牺牲精神,确实令人佩服,但是军帐内却无一人要求跟他同去汴州。这几年来的征战,几乎是一无所获。而且关中朝廷还破事不断,大家都累了,不想再做无谓的牺牲了。
然而,当李嗣业拿着高仙芝的军令,去军中传令时,那些入伍不久,在关中本地招募的新士卒彻底不干了!
他们压根就不想去汴州!
这些人很多都是同乡,彼此串联消息后,拿着兵戈要去找高仙芝理论。而那些西域老卒,则是没费什么力气,就解除了这些哗变士兵的武装。
无奈之下,高仙芝只得站出来对这些人喊话。愿意留在军中的,跟着李嗣业一起去汴州,不愿意留下的,脱下军服,留下兵戈,可自行离去。
令高仙芝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些新兵竟然一点面子都不给他,直接有一大半要走!
愿意跟李嗣业去汴州的,居然连十分之一都没有。
老实说,就算安西老卒里面愿意跟李嗣业走的人,也不止这个数!
说到底,还是他们这些将领太过想当然,考虑问题的时候,都是把基层士兵当做货物一般,从来不在乎那些人怎么想的。
无奈之下,李嗣业从那些愿意跟自己去“建功立业”的新兵之中精选了五十人,配了五十匹马,离开军营向东而去。
而高仙芝则是带着其他人,返回了潼关。他带着安西北庭军的老部曲走了,留下一个叫马璘的将领,带着剩下的人守潼关。此人也是关中本地人,对于高仙芝来说,马璘愿意接手这个烂摊子,再好不过了。
……
轵关陉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一陉之称。
这条路的起点,在侯马南峨嵋岭和紫金山相交处的铁刹关,距离蒲州不远。向东南方向从王屋山与中条山之间的垣曲盆地穿过,终点在河内的济源城,位于河内。
从地理条件便能很明显看出,这条路行军危险性极大,而且道路狭窄崎岖。
但它却有一个最明显的好处,就是近!
千不好万不好,都抵不过一个“近”字。
这是蒲州到河阳三城,近乎于直线距离的道路,也是两地之间最近的一条路,没有之一。
而且这条路,是春秋时期便已经成型。千百年来,路线十分成熟稳定。地质灾害也少。
经过一番长途跋涉,李光弼带着一万河西兵马,抵达了轵关道的出口济源城。这里只有李宝臣麾下的一千老弱镇守。
花费了不到一个时辰,李光弼命人拿下此地,十分轻松。
并且打听出了前方的敌军兵力部署。
安守忠领兵一万,分别屯扎于河阳三城,以为前锋,具体分布不明。
而北面的济源城,只不过是作为预警的前哨而已,这座城的府库内几乎是要什么没什么。
此外,李宝臣还在洛阳留有数万兵马以为后援。
简单说就是,宝臣大帅严阵以待,防守密不透风,完全没给李光弼一点机会。
一时间,李光弼亦是感觉目前的战况有些棘手。
这天,他站在济源城的城楼上眺望远方的北中城,视野尽头,只能看到一个很小的黑点。
心情变得烦躁起来。
“控鹤军现在在哪里?”
李光弼询问身边的郝廷玉道。
按照计划,高仙芝统帅的潼关兵马,会和控鹤军交替掩护,在黄河南岸围城打援。
要是照正常进度,他们也该打到洛阳城下了。
所以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说,河阳三城的兵马应该会收缩到一处,让出北中城,便于洛阳的兵马增援。
而官军会多点进攻,顺带打援。
李宝臣要分出三路兵马作战,兵力无形中被摊薄了,可谓处处都是破绽。
按道理,应该可以侦查到敌军在频繁调动才对。
但好像,目前李宝臣……还挺坐得住?
李光弼心中直犯嘀咕的,战况跟自己预想的差太远了。
南岸的官军现在早就应该掀起攻势狂潮了呀?
“大帅,现在这情况,是不是有点不对劲啊?”
郝廷玉小声问道,并未回答李光弼的问题。
他们派出斥候,沿着黄河两岸都侦查了一番,结果让李光弼大吃一惊!
压根就没有看到什么官军,倒是发现汴州的宣武军,在荥阳以西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营寨,防守森严。
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