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有点木了。虽然想骂娘,但是朱能是心腹大将。一时半会儿也骂不出口。张辅眼看气氛不对就上前解释道:“晚上看不清,火铳兵在射击,火炮也在打。声音太响了,大家都听不到。这也不能怪朱将军。”
燕王这时平复了心情说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能这么一直杀下去。都是大明人啊。”
张玉这时候赶紧把话题岔开,对燕王说道:“王爷,当务之急是收拾战场。接下来我们是在莫州来雄县的路上设伏还是在城下设伏?”
燕王当下吸引力就被转移了过去,几人开始讨论如何应对莫州来援。这时候潭渊站出来了。这位是明朝初期的一位名将。出生清流,其父乃是洪武帝麾下的一员,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山右护卫副千户。现在是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这位武艺高强,引两石弓,射无不中。所谓骑射皆精。他建议在月漾桥设伏,这是莫州援军的必经之路。
辎重兵在城中收拾残局。这军营已然成为一个修罗场。大量的尸体碎块、内脏器官需要清理。这里面是真的血流漂杵。在营中低洼处,献血汇聚成塘。辎重兵只能往里面填土。整整三天三夜不停的清理,终于把所有尸骸都运出北门焚烧。辎重营这次作业过后,大部分人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放弃了烤肉这个食物选项。
潭渊则带着手下在月漾桥勘验地形。月漾桥在白洋淀赵北口村,地处交通要塞。你来时兵家必争之地。宋辽时代杨延昭曾经把守三关重镇。在赵北口屯重兵。潭渊是个狠人,他让士兵每人都手拿一大束茭草,士兵口含着麦秆用以呼吸。由于草束盖着头漂浮在水面上,起到很好的掩护作用。为此几百个军士尝试了很久才找到最合适的呼吸节奏。《明史·谭渊传》记载,“渊帅壮士千余人,伏月漾桥水中,人持茭草一束,蒙头通鼻息。”
斥候不断的抵近莫州探查援军动向。在三天后,都督潘忠、杨松亲率一万五千人驰援雄县。这两位都督是耿炳文钦点的,作风稳健。搭档已经很久了,配合默契。他们只要翻过月漾桥就能到雄县了。而燕军则在雄县城中大声喧闹,让两位都督和援军以为城中还在战斗。而且西门是开着的。地上躺满了尸体。城墙上也都是尸体。到处是燃烧着的战旗和散落的箭矢、刀剑。两位都督当下就指挥援军过桥打算进城。此时潭渊在桥下水中有两千人,他们已经在水中呆了快一天了。这时候所有人都缩在水中。口中吊着麦秆用嘴呼吸。听着桥面上咚咚咚咚的脚步声,甲叶撞击的咔咔声,刀剑碰撞的声音。军官们呵军士的声音,马蹄声脚步声。好像阵阵军鼓一般在敲击这所有人的心头。
月漾桥并不宽阔,也就是四五个人并排的宽度。一万五千人步行通过在城门口聚集。而潭渊的两千人在水中煎熬着。城门那端就是震天的喊杀声,潘忠和杨松并没有让所有人都一起进去,而是先派进去了五千人。另外派了五千人绕行,从南门进。在一炷香以后同时冲进去。两位还是比较谨慎的。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当这一万人的援军进入雄县以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缠斗场面。而喊杀声都来自于城中军营。大家就快速的向军营冲去。军营中人影憧憧,喊杀声震天。当一万人陆续冲进兵营后,却发现到处插着人偶。火堆密布在军营中。燃烧时候的黑烟让能见度很低。这时候大家心都凉了。这他妈是个陷阱啊。四周响起了劝降声:“弃械投降!投降不傻!”城外的两个都督隐约听到了叫声,顿感有问题。但是毕竟一万人进去了,不可能就这么走了啊。就带着剩下的五千人冲了进去。还没到军营就听到了劝降声。而且时不时有火铳的声音响起。两人脸色发白,带着人回头就跑。这时候潭渊的两千人已经从桥底冲了出来。占据桥头守住城门。正好两个都督带着五千人忙不迭的冲了出来。本来就是仓皇退遁落荒而逃,突然在城门口被堵。士气一下子落到了最低点。双方开始了残酷的互砍。潭渊手下的士气如虹,一个冲击就把当面的南军冲散了。后面的南军往上冲。刀枪在燕军的盾上划过,冒出火星却无法破防。而燕军的刀砍到南军身上,战甲瞬间被破甲。顿时南军就倒下一大片。城中的燕军一直在呼喝着劝降。弃械投降的人越来越多。虽然有人在往前的战斗,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抱头鼠窜却被燕军都堵了回来。这一下子几乎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就剩下一千多的潘忠和杨松的死忠和亲兵。城中的燕军在把头像的南军聚拢起来。一时半会儿西门这里能够投入战斗的只有潭渊这两千人。他们刚从水中出来,所以穿的都是半身甲,不过刀盾齐全。而南军这是哀兵。拼命的护着两个都督往外冲。燕军清君侧后第一次的惨烈的战斗在城门洞中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