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 一洲涸泽而渔(2 / 7)

点头道“小宝瓶挑了一本好书啊,好经书,好佛法,佛祖还是觉得问得太少,反问更多,问得天地都给几乎说尽了,佛祖用意之一,是要去除相对法,这其实与我们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有那异曲同工之妙。咱们读书人当中,与此最为遥相呼应的,大概就是你小师叔打过交道的那位书简湖先贤了,我早年专门布置一门课业给你先生,还有你几位师伯,专门来答天问。后来在那剑气长城,你左师伯就故意以此为难过你小师叔。”

李宝瓶轻轻点头,这些年里,佛家因明学,名家雄辩术,李宝瓶都涉猎过,而自家文脉的老祖师,也就是身边这位文圣老先生,也曾在正名篇里详细提及过制名以指实,李宝瓶当然潜心钻研更多,简而言之,都是“吵架”的法宝,多多益善。只是李宝瓶看书越多,疑惑越多,反而自己都吵不赢自己,所以看似越来越沉默,其实是因为在心中自言自语、自问自答太多。

“圣贤书读到自然可通禅。”

老秀才感慨道“这种话,以前你先生不好与你们说,你们当时年纪太小,读书未厚,很容易分心。打个比方,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么个说法,孩子听了只当是烦累,到了老人这边,就觉得是至理,觉得香火绵延,耕读传家,绝大学问,就在这日常间。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理,年幼时与年长时听了,就是截然不同的感受。读书一厚,就可以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望文生义。”

老秀才言语之间,从袖子里边拿出一枚玉手镯,摊放在手心,笑问道“可曾看出了什么”

李宝瓶似有所悟,点点头“与那山下印章当中,以方章最为珍贵,是一样的道理,有无不定,一定万法。”

人间羊脂美玉,雕琢成一枚玉镯,之所以昂贵珍稀,恰恰需要舍掉许多,最终得了个留白滋味给人瞧。

至于印章当中,椭圆章随形章,价值都要远远低于方章。缘由都在于“不舍”。

只不过在这当中,又涉及到了一个由玉镯、方章材质本身牵扯到的“神仙种”,只不过小宝瓶想法跳跃,直奔更远方去了,那就免去老秀才许多担忧。

老秀才突然转过头,又笑眯眯问道“许白,你觉得呢”

身后远处,一个年轻人赶紧现身,先作揖致致歉,直腰起身再作揖,毕恭毕敬答道“晚辈不知道。”

许白出身中土神洲一个偏远小国,祖籍召陵,祖辈父辈都是看守那座许愿桥的凡俗夫子,许白虽然年幼便苦读圣贤书,其实依然难免不谙庶务,此次壮起胆子独自出门远游,一路上就没少闹笑话。

老秀才看着那青衫文巾的年轻人,幸好这小子暂时不是文脉儒生,还是个老实本分的,不然敢挖我文圣一脉的墙角,老秀才非要跳起来吐你一脸唾沫。天大地大道理最大,年纪辈分什么的先靠边站。老秀才心情大好,好小子,不愧是那许仙,痴情种啊,我文圣一脉的嫡传和再传,果然个个不缺好姻缘,就只是自家功夫都放在了治学一事上,礼圣一脉亚圣一脉怎么比,至于伏老儿一脉就更拉倒吧,与我文圣一脉拜师学艺虚心求教还差不多。

李宝瓶叹了口气,么得法子,看来只好喊大哥来助阵了。要是大哥办得到,直接将这许白丢回家乡好了。

老秀才赶紧虚抬手掌,下按了两下,示意小宝瓶别着急祭出杀手锏,有师祖在还怕什么。

老秀才与那许白招招手,等到年轻人战战兢兢走到老秀才身边,再次作揖行礼道“小生许白,拜见文圣老爷。”

老秀才笑着点头,问道“许白,听没听过一个治学严谨享誉天下的老夫子,名叫茅小冬”

许白点头道“年幼时蒙学,学塾先生在远游之前,为我列过一份书单,列出了十六部书籍,要我反复其中有一部书,就是山崖书院茅山长的训诂著作,小生用心读过,收获颇丰。”

说到这里,许白有些难为情,自己的学塾先生,只说声望,毕竟比起一位书院山长,天壤之别。说到底出身小地方的年轻人还是心地质朴,穷富之别,山上山下之分,都还是有。所以在许白看来,为自己开蒙授业的夫子,不管自己如何敬重钦佩,终究学问是不如一位书院圣人大的。

老秀才有些乐呵,也不与年轻人道破玄机,只是与小宝瓶心声言语道“如果没有猜错,这位许白的学塾夫子,就是那位召陵许君,当之无愧的大经学家了。不过先生学生两位虽然都姓许,却没什么家谱香火就是了。”

李宝瓶心中了然。

那位被民间冠以“字圣”头衔的“许君”,却不是文庙陪祀圣贤。但却是小师叔当年就很佩服的一位老夫子。

老秀才笑道“你那位学塾夫子,眼光独到啊,挑选出十六部经典,让你潜心钻研,其中就有茅小冬的那部崔子集解,看得见崔瀺的学问根本,也看得见茅小冬的注解,那就等于将法术势都一并看见了。”

很难想象,一位专门著书注解师兄学问的师弟,当年在那山崖书院,茅小冬与崔东山,师兄弟两人会那么争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