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了‘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指出人的私欲和前面所强调的天理是相互对立的。至于人如何能够探知到理,他们也指出了具体的方法: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这就是’格物致知’的方法。”
“讲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二程的思想主张虽然也提倡传统儒学所倡导的等级秩序和社会伦理道德,但是他们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却与传统儒学不太一样。”
“他们研究的视角不在只局限于人和人类社会,而是上升到了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人欲和天理的关系这样的角度。这明显是属于人和宇宙、人和自然关系的研究范畴了,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的孔子的 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说明先秦儒学是很少专门去研究任何宇宙、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而此时的宋明理学,却开始从这个角度去论证儒家所推崇的道德伦理秩序的合理性,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
已经认真读过书的豪政和蒙毅心中已有答案,很快编辑了弹幕发送出去,林老师看到这次有学生这么快速积极的回答问题,显得很高兴,说道:"我看到有同学回答了,回答的很好,看来是课前有预习过的,很好。"
“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儒学在这一时期的变化,主要还是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上节课所讲的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能够适应人们思想上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汉代分为两个时期,西汉和东汉,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家可以结合我们之前所学的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汉代儒学不能适应这个时期?"
随着同学们的思考和回答,林老师切换了课件画面: "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林立,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缺乏政-治土壤。"
“另一方面,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在这种状态中,人们很容易对现世充满绝望,转而期待虚无缥缈的来世,而传统儒学 ‘天人感应’的思想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
“而这个
时候,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来世命运的期待的,就是更加哲学化的佛教和道教,佛教的生死轮回、道教的长生不死、修道成仙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人们思想的寄托,相当于告诉他们: ''你们今生遭受苦难,来世就可以享福’,让他们能够有一丝希望,而不是绝望又麻木的活着。”
"由此就可以看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已经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脱节,需要对自身进行变革和创新。”
这样一听,蒙毅觉得儒学会在此时受到冲击也可以理解了,上不能满足统治者的政-治需求,下无法满足平民的精神需要,也难怪会被佛、道冲击。
只是,林老师讲佛、道的部分太少了,完全无法满足蒙毅的好奇心,不知道为什么,他对这种所谓“哲学化”的思想特别感兴趣,不知道以后能不能求王上帮他在商城中买几本这方面的书读读。
屏幕中,林老师已经继续讲到了隋唐。
“隋唐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追求现世利益的思维也冲击着儒学传统的“义利观’,同时儒学和佛教、道教也逐渐呈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统治者往往采取三教并行或更重其一的思想手段来治理天下,尊道、礼佛、崇儒,儒学自汉代以来所确立的正统地位继续被动摇。”
“因此,在唐代,出现了一批致力于复兴儒学的儒学大家,其中代表人物之一就是韩愈,以及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北宋五子都是唐宋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
“这其中流传较广的就是北宋思想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后世儒学士大夫传颂不衰的惊世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