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一个老人(2 / 3)

盔啊,这辈子死也瞑目了!

当下,老头拉过了秦始皇的手,语重心长的和秦始皇聊了起来。

“大王,您也别怪小老儿多嘴,就吕不韦那位国相啊,我们这帮子老百姓都知道他不咋的,不过敢造反是真没想到。”

秦始皇一笑,“他哪里不太好啊?”

老头一叹气,“哪里不太好我们这些小民也说不上来,但就是感觉他和以前的秦相不太一样,说白了吧,身上没有咋老秦人的那股劲儿啊!”

秦始皇听得默不作声。

老人又一拍大腿,长吁短叹,“隔了一条街的那座相国府您还记得吧?历代秦相都是住在那里的,听我爷爷说啊,最早那是商君在咸阳城里的府邸,后来商君没了,是张仪张子住了进去,等到小老儿年轻的时候就是范睢大人了,现在轮到了他吕不韦,我爹活着的时候就说,吕相国比不上曾经那些秦相,别看那些秦相也不是秦人,可骨子里都透着咋老秦人的血性!”

老人一摇头,“他吕不韦,差远了。”

听着那一个个光耀大秦国史的名字,秦始皇陷入了长久的回忆,最后淡淡一笑,“老人家,寡人记下了,但吕相其实也没有那么差,治国多年,内政安定,也算治国能手,而且他的兴义兵之策寡人就很欣赏。”

说完,秦始皇喃喃自语,“毕竟是做了这么多年我大秦相国之位的人,寡人不会抹杀他的功绩,于秦,他的贡献还是很大的,就是可惜终究是个商贾吧。”

黄小伟在一旁听得有点傻,拉了拉曹操,“老曹,吕不韦什么兴义兵啊?”

曹操捋须解释道,“吕不韦提出的军队标准,所谓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都国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而归之。”

刘备点评,“对于现如今的大秦而言,若想一统天下,义兵之策稍加修改便应从之,毕竟日后天下都将是大秦的天下,诸国百姓也都将是大秦的子民,一味暴力镇压,不利于天下一统。”

秦始皇听着笑了笑,心想老刘老曹还是有点本事的啊,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来给寡人当个幕僚?有他俩在,感觉一统天下的时间都能早点。

老人家轻轻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大王啊,到您这一辈,咋大秦也出了六位大王了吧?”

秦始皇笑着点头,老人却是感慨无比的看了看自家简陋的屋顶道,“小老儿祖上是跟着孝公迁都时便定居在咸阳城的,我们家也算是看到了咋们大秦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感慨啊。”

老人一笑,“这想当年啊,咋秦国弱小,天下诸国都不拿咋们当回事儿的,日子也穷的很,后来咋大秦强了,我们的日子也跟着好过了不少,害,说好也就那样吧,一到打仗的时候这日子也就跟着紧巴巴了起来,就说我年轻的时候吧,虽然没当过兵去过长平,但也是给咋们大秦押送过粮草,那几年又正好赶上大灾,这日子是真不好过,我那大儿子有心气参军了.......最后听说死在了长平,孩儿他娘那年也跟着一块儿去了,饿死的啊。”

秦始皇听得默不作声,老人有些伤感的擦了擦泪,“小老儿也是运气好,一直帮着咋大秦押送粮草,少是少了点,可多少有口饭吃,现在二儿子也在函谷关当兵,家里就剩我自己了,日子倒还不错。”

老人看向秦始皇,声音有些颤抖,“可大王,小老儿想说的是,死儿子死婆娘都没什么,咋大秦的仗能打赢就行!您岁数小可能不知道,当年咋们的日子,难啊,据说他国人一听是秦人,各个都瞧不起咋们的,各个都想灭了咋们,可就是这样,咋也挺过来了!”

“听说我曾祖父当年饿的都要吃树皮了,但一听说君上征兵立刻就去了,最后跟他同乡的十八口人,一起死在了函谷关外,可就是这样,我爷爷也是当兵的,我们当年那些乡里乡亲的也是一听说大王要征兵就立刻把咋的孩子送进了秦军里,为了什么?不光是为了挣那功名啊大王,咋是为了咋的国,为了咋的家,老秦人当不得那亡国人啊!”

刘备长长一叹,“秦人有血,秦人有骨,故秦可一统。”

曹操昂首,“此等精神代代相传,中华由此而强。”

握住了秦始皇的手,老人死死的盯着他,“大王,您也是老秦人,咋老秦人的血性您不能丢了啊!”

秦始皇重重点头。

老人叹然一笑,“这早些年啊,坊间都说大王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性子可能.......害,说白了吧,头些年我们都以为您就是吕不韦手里头的傀儡,可自打嫪毐那事儿一出和您今日之举,小老儿就知道,您到底是咋秦人啊!您跟咋大秦这么多代的秦王一模一样啊!”

死死攥住秦始皇的手,老人双眸满是泪光,“大王,小老儿今日不求您别的,只求您别忘了我那死在长平的儿子,别忘了我那饿死的婆娘,还有那历代多少为了咋大秦死的人啊!他们都在天上看着你啊大王!”

“秦有今日之成,非寡人之功,乃是历代先王名臣还有我大秦无数子民的鲜血换来的,老人家,嬴政绝不负您今日之托!”秦始皇郑重起身,对着那眼含热泪的老人行了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