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章(2 / 3)

不可不谓是一种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极佳融合。

而三处碣石都有观景台的发现让考古学家纷纷推翻了之前说这是为了登仙而修建甬道的说法。

毕竟就算始皇帝再求仙心切,也不太可能认为彼此间距离不过几百米的三组礁石会是三座仙山。

那会是什么呢?

而楚孑一早准备出了平面图,简单的连上了几条线。

从平面来看,这就是秦始皇的行宫俯瞰着大海,似乎在和大海相拥,而三个宫殿前甬道的尽头是礁石,链接起来构成一道“防线”,与海洋融为一体。

“这造型……”秦铎横看竖看,都觉得似乎有点眼熟,“像是汉代建筑中的一个

结构诶……”

楚孑点头,看向诸位老师:“这像不像是一道门阙?”

门阙即是塔楼状建筑,置于道路两旁作为城池入口的标志。

而如果把礁石看作是塔楼的话,这看上去倒真很像是所谓的门阙。

但在海上建设门阙……

那只有一个可能了。

一众专家已经明白了楚孑的意思。

一位专家说道:“根据《史记》和《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要择地做东国门,过去认为从咸阳一直向东就是连云港,连云港那边也有类似的立石之类的,但是规模气势远没有这个宏大……”

另一位地质学专家也帮忙补充:“这里再往东就是北戴河的金山嘴,也有比较大规模的建筑群,虽然那里比黑山头和止锚湾要大,也是发现了夔纹瓦当,有宫殿群,但比石碑地遗址要小得多。”

二位专家说着,就在图纸上绘制起来,一切就看上去非常明了了。

“所以就是离这里50公里以内都有宫殿群,”秦铎惊讶道,“如果离远看,确实将整个秦朝的版图都包裹其中了……”

专家们沿着这个思路,又讨论了一会,终于确定,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答案——

渤海的两个角,即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中间框出了一大片海域,而在这片海域上有这三组礁石,整体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门庭”。

秦始皇也许就是这样,把整个渤海看做门庭,而在这门庭之后的,就是整个秦国的江山。

那三块礁石不是别的,正是国门所在。

这才是秦朝大帝国的象征!

而前方还在探查姜女石的小组很快传回了报告,他们认为三块姜女石中,位于南边的两块石头确实有一块有根,有一块没根,很可能原本是一块的。

在《水经注》中也有“碣石门”的相关记载。

既然原来叫“门”,那么整个姜女石有两块石头看上去更为合理一些。

这个答案也就更加确定了。

秦始皇东巡,决定将此处作为东国门,才在此修了三条路,通向这三组礁石。

根本不是为了什么求仙,纯粹是为了彰显国威罢了!

虽然,选择哭倒长城的姜女石作为秦国的东国门,不免让人觉得有些讽刺。

但姜女石遗址与渤海口遥遥相望,又在整个国家的最东侧,的确是唯一具有国门性质的纪念性物体。

孟姜女绝对想不到,自己死后化作的礁石竟成了秦国兴盛的象征与历史见证,以示秦朝大一统的目的。

不过,这才是更符合当时秦始皇完成统一霸业之后,更符合他心境的答案!

将这一切想清之后,楚孑不免又开始觉得心中五味杂陈起来。

百年战争,民不聊生。

可如果没有那些战争,华国不会迎来统一的局面。

但即使是这样,即使战争有它“正确”和“有益”的一面,在战争胜利

之后,又兴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国门旁的行宫??[]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只为了彰显国威,又是对的吗?

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是是非非,都已经伴随着数以万计的民众,湮没在历史的红尘之中了。

有些人看历史,总习惯代入君王将相的视角,挥斥方遒。

而楚孑看历史,总会代入平民的视角,总觉得难过。

“考古学家的工作不是来判断古人的是非的,”屠銮教授忽然低声说道,“我们做的只能是还原历史,仅此而已。”

楚孑忽然回过神,猛地抬眸,撞上了屠教授带着几分关切的眼神。

他没想到屠教授一直在看着自己。

但屠教授很快别过了视线,让楚孑总觉得自己可能是想多了。

“华国人总是这样,沉湎于历史当中,”鸠山女士在旁边忽然说道,“放眼于未来,不是更有用吗?”

楚孑听完这话,没有说什么。

屠銮教授却几不可见地摇了摇头。

二人之间总是有这样微妙的气场。

但幸好,即使是水下考古的工作,也非常繁忙。

楚孑又跟着何领队出了几次海,投入工作之后,就没时间思来想去了。

而平静却繁忙的日子,却总会因为一些突发状况而被打破。

这天,阴沉沉的,楚孑跟着何队长他们照例出海,想去姜女石更远处看看。

不料,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