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三章 才比管乐(1 / 2)

梦入红楼 桃李不谙春风 1558 字 11个月前

林如海对贾宝玉的回答还算满意,便问:“可曾下场应试?”

贾宝玉面色发红,低声道:“不曾,我做不来那样的文章”

林如海沉了面容。

其实,贾宝玉回答说“粗粗读过”、“读的少”那是真的读的粗和读的少,经史子集中他喜欢读的也就诸子百家和诗词文集。

可惜,林如海显然是误会了。

姐妹们默默站旁边不好说话,贾清也没有马上给他解围的意思。

叫你小子惦记我的林妹妹!

你不是“不落于俗”吗?请坚持你的个性,兄弟支持你

还是钟姨娘笑道:“老爷你也太求全了,哥儿还小呢,读书举业是大事,又岂能急在一时。我看老爷是被清儿影响了,所以忘了别人家的孩子那都是十七八岁才下场考试的呢。”

林如海心中一叹,他不悦的又岂是这个。贾宝玉没下过场他不奇怪,可是,他说的那句“做不来那样的文章”这是什么意思?

功力不够、学业未精不会说?

且把这样的心思记下,顺着钟姨娘的话点点头,道:“道家常言:无为而治,是何道理?”

和俞渊晨一样,对于贾家两位声名颇噪的公子,他也有好奇。贾清他很熟悉了,对于这位深宅中的“宝玉”,到底是璞玉还是蓝田玉,总得亲自试试。

贾宝玉道:“老子说,为上者不应该过多干预老百姓的事,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

林如海点点头,又道:“你认为有无道理?无为,又如何让天下大治?”

这就验的是真东西了。有无道理?那自然是有的,不然怎么用来教诲世人?关键是你怎么理解的

贾宝玉对于别人考教他学问其实内心都是拒绝的,熟料林如海居然问的是少有的他奉行的理念,又见林如海对他点头,心中一喜,心想既然是林妹妹的父亲,或许和别的禄蠹有些不一样的见识!

“道家理念,自然有其道理。然我认为,老子和庄子虽然同为道家鼻祖,但是庄子对‘道’的感悟却要高于老子。老子致力于规劝君王用‘无为’来治理天下,殊不知,他这么做就已经违背了‘无为’的道理。

君王若是无为,则何需他这样的臣子?臣子若是无为,又何需官吏?百姓若是无为,又何需律法?

所以,老子用‘无为’的说法去规劝君王大臣‘有为’,本身就是矛盾的。

只有像庄子一样,不入官途,隐于一隅,这才是真正的‘无为’。庄子说人应该追求自由!只要每个人都像庄子一样真正的无为、无争,那天下自然再无纷争,人人安乐,又何需大治?”

贾宝玉一番话毫无顿塞的说完,心情豁朗。

林如海此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死心的问了句:“你是这样理解这句道家的治国理念的?”

贾宝玉毫不迟疑的道:“正是,不过我认为姑父说它是一种‘治国’理念是不准确的,我认为它更像是一种‘治人’、“治己”的理念,人先自治,而后天下得以自治,无需人去治国。”

林如海垂下了眼帘,他终于明白了贾宝玉的意思。只是他不能相信,一向被人赞扬为“宝玉”的贾宝玉对经义的理解居然片面至斯!

无为而治四个字,他居然只知“无为”而不知更重要的“治”。须知,老子提出的无为,完整的应该是“无为无不为”!而不管是“无为”还是“无不为”,最后都应该落实到“治”上面来。

若真的人人都像庄子一样的无为,那么天下倒真的能够太平

可是,这可能吗?

贾宝玉的想法,简直不能用天真来形容了。

居然还大言不惭的批判先贤?

庄子风采,固然令世人仰慕。但是,庄子肯定没让君王和大臣也像他一样任性而为

庄子一直强调君王的残暴,他说卫君: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是因为他觉得君王不会在意别人的死活,伴君如伴虎,只能“顺”。他不愿意顺从,所以不做官。

可见贾宝玉虽然推崇庄子,却对庄子的处世哲学、为政思想只是望文生义而已。

“那你又如何理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和‘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两句?”

贾宝玉淡然答道:“这不过是老子为了迎合世间俗人之法,强加解释而已。既说事必作于易、作于细,又何谈无为,此岂非以‘作’解释‘不作’?俗言不足信也。”

林如海彻底死心了,揉了揉眉心,道:“宝玉罢了,以后你可以多读些道家典籍,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可是古往今来,能够真正做好‘修身’一道的已是寥寥。

汝于此道有不凡的天赋才思,便以此为目标,将来,或许能成为名动一方的贤者。”

林如海何等眼力,短短的几句问答之中,就已看出贾宝玉鲜明的个性。

教导已是无用,不如就鼓励他成为一名贤者。凭他的家世,不入仕,只修身,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贾宝玉是最高兴的,曾几何时,居然有为官的长辈不鼓励他读书上进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