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1 / 2)

只不过,霍光向来为人谨慎,他恐怕指望自己这个天子冲在上面,等到万无一失的时候,再出场收拾残局。

可进可退,万无一失。

仲父想下山摘桃,那朕就满足你的这个愿望。

刘贺当下就打定了主意,阴晴不定地说道:“那也是数年之前的事情了,朕也有所耳闻,但贤良会议只有贤良文学和三公参加,参加的人数少不说,而且时过境迁了,朕觉得此时应该重新拿出来议一议了。”

夏侯胜听闻此言,不禁脸色一变。

这贤良会议是他们这群人的杰作,是他们立于朝堂的根本。

世间的儒生很多,贤良文学也不少,但是他们这一批,就指望着贤良文学会议屹立朝堂。

如果否掉了贤良文学会议,就等于都否掉了他们存在与朝堂的意义。

他们是贤良文学会议的守灵者,更是贤良文学会议的附庸者。

不能再让天子胡闹!

“盐铁会议早有定论,陛下为何要再议,孝武皇帝的功过不变,那么再议多少次都是一样的。”

“更何况,孝武皇帝大行之时,陛下也不过是三四岁的孩童,怎可能知道孝武皇帝的功过是非呢?”

“所以,老臣还是斗胆一言,劝陛下收回刚才的诏令,否则恐怕有损陛下的明君形象。”

拿年龄来压人。

看似讲道理,实际上就是摆资历,刘贺平生最不喜欢这样的人。

要辩,那就来辩一辩。

刘贺没有回答,他往前走了两步,从皇榻来到了玉阶之前,如此一来,离夏侯胜更近了一步,但仍然高高在上。

霍光和赵充国等人不免都有些紧张,生怕天子会做出什么失礼的事情。

但是,刘贺并没有,他闻到了夏侯胜那衣服上的樟脑味道,陈腐而毫无生气。

“夏侯卿,可看过《吕氏春秋》?”

“虽然不是圣人之言,但自然也是看过的。”夏侯胜说道。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大汉像一艘船,一刻不停地向前,行到今日,想要再寻那把剑,自然要重新到想个办法,怎能从原有的印记下水呢?”

“孝武皇帝的功过不变,但今日的大汉已经变了,判定孝武皇帝的功过,自然要重新定个尺度。”

刘贺似乎在诡辩,但是暗中却将夏侯胜与那蠢笨的楚人画上了等号。

敢如此当众“羞辱”大儒夏侯胜,恐怕也只有刘贺这“癫悖放浪”的天子了。

朝堂之上,有人发出了一些讪笑。

而夏侯胜更是被气得面色铁青。

……

但是,刘贺没在这种细枝末节和口舌之快上,与夏侯胜做过多的纠缠。

辩论不再于驳倒对方,而在与说服四处的旁观者。

刚才,刘贺已经把理说完了,接下来就要说情了。

“孝武皇帝在时,武则选名将、征西域、平羌氐、定南越;文则改正朔、易服色、建太学、修郊祀,封泰山、谐音律。”

“四国朝贺,八方宾服,祥瑞频出,天人感应……虽有用兵过剩之嫌,然终是为大汉思虑。”

“孝武皇帝壮烈如此,定大汉之疆域,却无庙号、庙乐,身为嗣孙,朕也不能寐,诸公能寐否?”

刘贺洋洋洒洒地说着,无非是再次强调孝武皇帝的丰功伟绩。

这些是百官公卿早已经知道的事情,但是已经太久没有人在朝堂上提出来了。

此刻突然听到了,似乎又想起了孝武皇帝那个豪气万千的时代——将近一甲子的时间,怎可能轻易抹去。

就是在这宣室之中,孝武皇帝不知道多少次下达了出兵远征的诏令。

无数大汉的好男儿有去无回,但是也将大汉广阔的疆域推到了最远。

刘贺不是不知道孝武皇帝的过错,但是今天不只论过去的功过,更谈来日的豪情。

坐在一旁的霍光也静静地听着,心中也有所感,给孝武皇帝上庙号,那是他的夙愿,只不过一直不能提出来罢了。

只是,天子为何突然想起此事了呢?

霍光想起来了,少府昨日曾来报过,天子去长乐宫见过太后。

也许,是太后授意的吧?

不管是天子想要学着做一个明君,还是得到了太后的授意,想要完成孝昭皇帝的遗愿。

对霍光来说都无伤大雅。

如果这庙号上成了,那算是自己又报了一次孝武皇帝的知遇之恩;如果这庙号没有上成,天子会在文学贤良的面前撞得个头破血流,自然会对自己这个仲父更为倚重。

更何况,朝堂上的贤良文学似乎有做大的趋势,说不定能借此事,打压一下他们的气势,为来年征伐匈奴的事情,扫清障碍。

既然这样,天子想要当明君,就让他当吧。

而霍光都没有反对,群臣自然也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夏侯胜倒是毫不胆怯,他梗着脖子说道:“孝武皇帝虽然有外攘四夷、开疆拓土之功,但是他连年征伐无度,导致大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