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皇帝和太后的关系确定了(2 / 2)

那么只要天下多数人不再反对上庙号之事,那么儒生也只能向着民心。

“太后所言极是,朕明白了。”

“那么,皇帝打算如何选拔呢?”

“朕有一些新的想法,想先让太后帮着参详一番。”

刘贺说罢,立刻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由于造纸术和印刷术一时还不可能推开,所以全面的推行科举制度还不现实,也不可能。

如果一味地匆忙行事,不仅无法扩大官吏的选拔范围,很有可能会造成现有察举制的混乱和崩塌。

给孝武皇帝上庙号的事情,与大部分儒生的利益没有冲突,就已经让刘贺感受到一定的阻力了。

如果全面推行科举制,而且向出身下层儒生倾斜,彻底取消已经与地方大族有合流趋势的上层儒生的特权,那么遭受的反对力度恐怕就更大了。

说不定,最后是会翻船的。

但是,刘贺至少可以在长安的郎官当中,有限度地推行科举制度,让被推举出来的郎官先通过考试“卷”起来。

在大汉这种人口众多的地方,公平公正的考试永远都应该有一席之地。

出试题、选考官、做评价、定排名……

几乎在每一个关节,都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彰显天子的权威。

在今时今日的大汉,书面考试绝对还是一个新鲜的事物,里面许多的窍门恐怕只有刘贺摸得明白。

就算是作弊,经历过无数考试的刘贺,也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刘贺一口气把自己的想法就说完了,甚至把一些细枝末节也讲了出来。

也许有太多的新鲜词汇,所以上官太后似乎并未完全听懂。

刘贺想了想,最后补充了一句:“从今之后,朕希望朝堂上承担要职的官员,都是拼学识和才干上位的。”

“我似乎听明白了,此法可行,皇帝只管做就好了。”

刘贺点了点头。

此时,一直沉默的禹无忧突然问道:“那微臣也可以考这科举吗?”

刘贺一愣,还没有想到这一点。

但是,很快他就说道:“你此刻自然不用考,将来要入朝出任实职,自然也是要考的。”

“那微臣定要考到头名。”

“哈哈,禹卿有志气!”

此时,殿外吹起了一阵风,终于让烦闷的夏天,有了一丝丝消退的迹象。

今天四更一万字,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