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道来,声音当中听不出太多起伏,但是话里话外却暗藏杀机,几乎已经点出“霍光”的名字了。
虎符、竹节、羽檄、旌旄都有调兵的功能。
这张安世不是最想要快些铲除霍党的人吗?
为何今日却提出来要“图缓”了
刘贺点了点头,示意张安世往下说。
“可如今护军使者和中垒校尉都是仲父的亲信,那么没有诏书和虎符,他们沆瀣一气,是不是也能发兵?”
护军使者和中垒校尉,真要跟着霍光行不轨之事的话,那么有没有虎符和诏书,似乎没有太大区别。
这就是刘贺最担心的事情,诏书和虎符自然是发兵的重要凭证,但也不是唯一凭证。
“如果尚书署仍由霍光领事,那么群臣章奏自然仍由他来处置,朝政也还需要经过霍光之手,这自然是极为不妥。”
“毕竟,这矫诏,也是诏书。”
“尚书署是内朝的核心,更是处理朝政的枢纽,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朕也不能日日都呆在尚书署里……”
“陛下曾经说过,在长安城里,属北军的中垒校尉是大将军最能倚重的一支力量。”
“这调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奉诏调兵,一种是私自调兵。”
这处理章奏朝政的“政事”就这样定下来了,但还有调兵领兵的“军务”要商议。
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刘贺想要掌握无上的皇权,只要稍加改变,然后再依样画葫芦就可以了。
几十万汉军,霍光不是通过虎符和玺印来掌控的,而是通过分布在军中的霍党来掌握的。
“诺。”
在大汉帝国,不管是调兵还是调人,都有一套严密的系统。
那日在温室殿里,敢把自己的名字留在血书诏上的朝臣,都是值得刘贺信任的。
“二公稍安勿躁,我等都是为了大汉的江山,不至于恶语相向,还是应该先听听陛下的旨意。”
更不说张安世还有一个要进宫当婕妤的妹妹,也是魏相不能比的。
“诺!”
一是领兵将领,二是护军使者,三是诏书,四是虎符——缺一不可。
对朝堂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动。
“如果部将有疑的话,又没有看到没有诏书和虎符,也不一定会听从中垒校尉和护军使者的调遣。”
魏相萧望之这些征聘的新人又是一派。
“尚书署至关重要,原来虽然若干尚书分别处理不同来源的章奏,但是这些尚书品秩低微,对朝政大事并无发言权,所以这尚书署自然是大将军的一言堂。”
“王卿,你是未央卫尉,手下掌管着两三千兵卫,是名副其实的武将,朕想听你给朕说一说大汉调兵的流程。”
在场的朝臣都是大汉的忠臣,但是涉及到自己的官位仍然难免有些患得患失,他们又不能直接向天子询问,所以默不作声。
内阁、军机处、六部制就是封建君主专制的顶配了。
再往下,刘贺就把这新尚书署的运作模式解释了一遍。
魏相的品秩和张安世相当,但是今日的官职只不过是御史中丞,地位远远不如前者。
他们二人争论的焦点看起来只是“急”和“缓”的区别,但是实际上还隐藏着一层看不见的“私心”。
一个校尉下辖两千五百人,共有五个君侯、二十五个屯长。
开始,他们还能就事论事,但是越来越激动,言语中对对方的讥讽之意也是越来越明显。
“但是,朕却可以往尚书署里加人。”
“这六部尚书仍然是中朝加官,不设品秩,不发组绶官印,但是加尚书者必须是两千石的朝臣,这样才能与大将军形成掣肘。”
要加强皇权,就必须要像他们学习。
这是一个新鲜的词,众人有一些期待。
虎符外有铭文,内有榫卯,两半可以严丝合缝对上,造假的可能性非常低。
像北军和南军,没有虎符,是万万不能离开辖区的。
如今,天子亲政,再加上领尚书事和六部尚书,那么九卿的位置活生生被往下压了两层,地位和权力都会大大受损。
温室殿里的人并不多,刘贺看到张魏二人的表情都有一些激动,不免觉得有趣。
但是如果有诏书和虎符的话,哪怕这三十人当中没有一个霍党,中垒校尉也可以调动他们。
他们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六部尚书的制度,似乎不只是可以分走霍光的权力,还会分走九卿的权力。
张安世说得头头是道,在这三言两语之间,就把天子的谋划说得清清楚楚了。
魏相斩钉截铁地往下说去。
哪怕现在天子已经亲政,而且又获得朝堂上大多数朝臣的支持,但是对霍光本人直接“下手”,仍然需要勇气。
短暂的沉默之后,张安世和魏相又一次老生长谈,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险些又一次发展到相互攻讦的地步。
“如今,大将军在军中的威信没有半分的削弱,大军的捷报更是随时都可能传回。”
“世人都说张公为人谨慎,今日这番高论确实是让下官佩服,但是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