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没有底气。
“那征辟制呢?”刘德再次急急忙忙地问道。
“这门下吏想必仍然可以由长官辟除,但其余的官吏恐怕就都要通过科举来出仕了。”张安世解释道。
“门下吏转任他职的情况也很常见,如果保留了征辟制,那科举制就形同虚设。”韦玄成在一旁说道。
“韦阁老说得对,如此看来,今日要议论的科举制与之前不同,县官又要节外生枝了。”刘德担忧地说道。
天子确实喜欢节外生枝:霍光在时,天子喜欢节外生枝,霍光不在了天子还喜欢节外生枝。
“建德,伱家中的子侄辈个个都熟读经书,难不成还怕这科举不成?”丙吉故作轻松地笑道。
“怕也倒不是怕,只是担心一个万一啊……”刘德没有把话说完。
刘德的这一声长叹,戳到了其余几个人的心上——确实,怕就怕一个万一。
察举制也有诸多限制,但他们还可以私下做些手脚,如果真行了科举制,家中子侄辈就真的要从头来过了。
“如果察举制和征辟制都要改,那诸公觉得这任子制会不会也要改。”刘德终于是问到了整个问题的关键。
不管是察举制还是征辟,与殿中诸人还离得很远。
真正与在场这些朝堂重臣最息息相关的是任子制——这才是世家大族屹立朝堂不倒的。
所谓的任子制,就是在任的朝堂重臣,可以举荐子侄辈为郎官,绕过察举,直接出仕。
具体而言,就是“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也就是说,两千石以上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就可以举荐“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
而同产若子,就是亲兄弟和亲姐妹的儿子,通过过继的方式,还可以将范围再扩大。
两千石官员,在大汉已经是位高权重了,但算下来也有一百多人。
这可不是一百多人,而是一百多个家族啊!
只要能够在两千石官职上安安生生地干上十多年,那就可以推荐四五个子侄辈出任郎官。
这四五人之中,但凡又有一两个人成气候,就又可以延续下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就可以保证一个家族在朝堂上屹立不倒。
刘德和张安世,都是通过任子制度出仕的。
而在场这些朝臣们的子侄辈们,几乎也是通过任子制出仕的。
就拿张安世来说,三个儿子都被他“保送”当了郎官。
若是没有了任子制,他们真不敢保证世世代代都有子侄能考上科举。
求个全订!今夜还有一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