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六章 过往犹记政主次(1 / 2)

“草民见过陛下,堂兄、朱里长。”徐掌柜跑来,终于知道啥情况了。

他只跟三个人打招呼,马皇后没在,朱标等人也不在此。

其他官员与他没关系,去他酒楼吃饭他会热情招待,现在问候算什么?

“酒楼买卖停了?”朱元璋笑着问。

“回陛下问,配合这边,让他们去别人家吃吧!”

徐掌柜也笑着回应,他相信顾客不会因此不来了。

“好,你站宜长旁边。”朱元璋满意。

那边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孩子分散开,水田是一块块的,分好了格子,有高低,人为做出来的,不然不好放水。

此地平原地形,格子相对大,又均匀,一个格子能装一百来人,随便滑,丝毫不拥挤的那种。

一个格子基本上有十六亩地,眼下一亩地大概六百平方米,不是六六六。

理论上一亩地差四百平一万平方米,实际上就是一万平方米,还有旁边的垄台和进水的水沟。

有冰车,专门的地方,全是冰车,包括单腿驴,。

冰车最平稳,哪怕不会的孩子第一次用,几分钟就学好了。

滑冰车一律跪在上面滑,坐着使不上力气,速度慢,而且摔倒的时候疼。

生活在应天府的孩子根本没滑过冰,只有特殊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冰面一段时间,那时大家都冻得直哆嗦,哪有闲心造冰车?

宫里的女子也滑冰车,一直不动就冷。

下丘村的孩子跑到一个个格子里示范如何滑冰车,跪在上面,上身能起伏,每一冰钎子落下都是全身在用力,滑起来嗖嗖的。

关键跪着稳,速度快了之后腰使劲,冰钎子快速调整,就看到冰车在冰面上飘移。

不会滑的,速度起来后,一个飘移,人翻下去了。

还有急刹的,用冰钎子往冰车前面的冰上扎,贴着冰车的前端,身体向后,重心后移,冰面上刮出来一刀印子,车停住。

若不懂的,直接往上扎,车停了,人出去了。

并且有左右插冰钎子制动后调整方向的,这才能跟人家玩冰车捉人,小孩子滑得熟练的,人车合一。

从没玩过这个游戏的应天府孩子们玩疯了,边追边喊、边玩边笑,呛一肚子风。

刚开始还戴手套玩,后来把手套摘了,因为有手套就抓不紧冰钎子。

“回去得给他们洗澡,出一身汗,莫着凉。”

朱元璋一直笑呵呵地看着孩子们玩耍,孩子们开心,他也高兴。

“陛下咱吃饭?”里长想着得安排用膳了。

“吃甚?”朱元璋这才感觉饿。

“骨头汤馄饨,热乎。”里长回话。

“大善,馄饨好!”朱元璋一听,确实有食欲。

幔帐一围,挡风,大家坐下吃馄饨。

护卫人员轮换着吃煎饼果子、喝萝卜末汤,喝汤用水囊,随身携带。

煎饼果子里有油条,没有果篦儿。

煎饼果子的果子是大果子,因此得名,之前叫大骨子,油条像骨头的形状。

果篦儿则是面炸的片,它本身叫篦儿,篦子,把面炸出来是个篦子形状的,里面一条条的连着。

由于用它来替代油条,就把它单独称呼为果篦儿,大果子的果。

这是煎饼果子的名称由来,正宗的是山东的煎饼,然后北京和天津因为小麦少而绿豆多,就用绿豆来做煎饼。

豆汁是绿豆发酵的,是满族人的特色食品,天津就用这个绿豆来摊煎饼,绿豆煎饼。

即,正宗煎饼果子追根溯源在山东,以小麦粉为主。

发展到后期,各地有各地的特色,以特色为主打。

现在护卫们吃的煎饼果子的煎饼就是小麦粉,九零粉,半发酵。

绿豆可舍不得用,绿豆等夏天的时候拿来做绿豆糕和绿豆粥的。

‘呼~~吸溜……呼~~吸溜……’朱元璋带着群臣吃馄饨,小馄饨,不是大的元宝形的。

小馄饨现包,包的人一手抓一摞馄饨皮,另一手拿个小竹片,由于是给自己人吃,竹片会在肉馅的盆里多舀点馅。

包起来的时候基本上一秒一个,包一个扔锅里一个,就这速度,正常。

福华楼的后厨人员包馄饨的速度相同,没什么区别,熟能生巧。

锅就在旁边摆开一排,大家像比赛似的,让吃馄饨的人感觉赏心悦目,那节奏感太强了。

“这就是好日子啊!咱拿命拼出来的。”朱元璋吃口蒜茄子,眼圈红了。

“是啊陛下!几千孩子一起高兴地玩耍,无忧无虑,唉!”汤和接过话。

“可不是嘛!咱小时候也冷,冻冰,没有冰车,冬天给牛喂草,手冻得难受了就插进牛粪里取暖。”

朱元璋丝毫不恶心,他还看看自己的手,由于有了护肤品,他的手细嫩多了。

他的老家是濠州,凤阳所在,即朱闻天时候的蚌埠,冬天气温比南京低。

反正朱闻天那时的东北孩子,就是没经历过没有暖气日子的人,去蚌埠冬天能冻哭。

但是在没有暖气的东北活下来的人,到蚌埠,会想办法改进下炉子,冷能承受,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