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1年,嬴小政十二岁,秦王柱病重。 公元前250年,嬴小政十三岁,秦王子楚登基。 秦王柱停灵之后,也葬在秦东陵,即芷阳陵。 朱襄虽非宗室,但因秦王柱的遗诏,执晚辈礼送秦王柱棺木入陵。 他前世去秦东陵旅游时,听闻秦东陵葬着秦始皇先祖四代。 他的两位先王,他的友人夏同,都葬在这里。 子楚送秦王柱入陵时,在马车上摇摇一指,说那块地眼缘不错,将来他在那附近起陵。 “若葬在那里,你和政儿站在宫城城楼上就能拜祭我。” 刚过而立之年,正年富力强的子楚坦然地谈论起身后事。 朱襄没好气道:“我绝对不拜祭你,让你一个人在地下寂寞。” 子楚摸了摸下巴上为守灵很久没挂的胡须,道:“那我就留遗诏,在我的陵墓旁给你留一块地,让你的陵墓为我陪葬。” 朱襄道:“你要首开王陵陪葬大臣先例也不是不行,先打过荀子。” 正打瞌睡的嬴小政猛地抬起头:“什么?君父要挑战荀子?” 子楚熟练地抬手下落,给了什么不学,非学朱襄嘴欠的儿子一个脑袋崩。 还学了舅父头铁的嬴小政打了个哈欠,继续靠在朱襄肩膀上睡觉。 子楚看着嬴小政做小儿态,有点想端起为父的架子说嬴小政还不够成熟。 但他思来想去,嬴小政五六岁的时候就在帮朱襄打理家中账本,十岁便随朱襄在外为官,这还能怎么成熟? 他训斥嬴小政的话一说出口,朱襄怕不是立刻会端着个嘲讽脸对他“呵呵”。 为了不气到自己,子楚只好忍下自己教导儿子的欲|望。 反正他以前也没怎么教导过,现在不教导也没事。 子楚和嬴小政下马车后,就变回了秦王和太子。 朱襄不用装,那悲伤的模样就能让人忽略秦王柱对他的厚爱。 秦王柱的儿子们看到朱襄的模样,心里又是酸涩又是郁闷。 他们在秦王柱面前的地位远不如朱襄。 不过若自己当了秦王,对朱襄也肯定远比对儿子们好。 可惜朱襄入秦时就与子楚绑定,他们无缘与朱襄攀上关系。 现在子楚已经当了秦王,他们彻底没有希望了。 秦国自变法之后,秦公子无功劳不得封爵,秦王只要亲政便是大权在握,王位十分稳固。 他们已经在王位斗争中彻底失败,接下来就想着怎么在战场上刷一刷功劳,得一点封爵封邑,好安度余生了。 不过仔细一想,他们好像也没怎么和子楚争过。这让他们心里更郁闷了。 好歹子傒还有点存在感。虽然子傒现在已经被贬为庶民,流放国外,生死不知。 群臣们为秦王柱的谥号吵闹了许久。最后荀子拍板,给秦王柱定下“仁文” 的至高美谥。 别说其他六国得知秦王柱这个谥号表情僵硬的模样,就是秦国自己人都觉得有些唏嘘。 “仁” 是儒家追寻的最高道德。 现在秦国管礼制的人基本都是大儒荀子的学生,就算不是儒家弟子,也深知儒家的经义。 他们居然给只执政四年的秦王柱以如此美谥,实在是难以置信。 而后的“文” 字虽也是美谥,都在“仁”下暗淡无光了。 子楚看到这个谥号的时候都揉了揉眼睛,然后对一旁磨墨的嬴小政道,秦王居然能称仁,吓死个人。 嬴小政装没听见。 荀子等人给秦王柱定下“仁”的美名是有很重要的原因。 秦昭襄王虽然建立咸阳学宫,召集天下贤才入秦。但秦昭襄王就装了个样子,骨子里还是他那霸道的一套。 秦王柱不一样。 秦王柱刚继位时就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统一天下的夙愿肯定是交给儿子孙子,所以他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了“休养生息”“韬光养晦”的策略。 他按捺住自己的野心,将咸阳学宫选官制度完善,并在各郡试行学宫,培养属于秦国的人才。 鲁儒们入秦后,与以法家治国的秦国制度多有冲突。秦王柱也没有以势压人,而是让他们与法家以及其他学派争论,然后派他们去帮朱襄,或者入宫修书。 秦王柱在位期间少有兵戈,只派了廉颇去攻打韩国,还一路打一路屯田。 虽然秦王柱快辞世时,差点与楚国起冲突,但在外人看来,他最终清醒过来,没有让秦
第 159 章 始皇崽坐垫(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