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谈约定,双方以高邮湖到巢湖(后世名称)一线为边界,分南北楚。景昭二族以及所有支持者去往南楚,南楚就相当于他们的新封地了。 不过景昭二族不可称王,而是称南楚君,名义上仍旧是楚王的封君。南楚国是楚国的附属国。将来楚国出兵,南楚君也得协同出兵。 楚国迁都之后,现在核心地带都在淮水岸边。南楚国划分出后,南边与南秦比邻,受李牧兵锋威胁;西临大别山,受王翦兵锋威胁。楚王划分南楚国,便是让南楚国成为抵御李牧和王翦的屏障。 楚国叛军在楚王拜项燕为将后,战事失利较多,势力比较微弱,只能无奈接受了这个提议。 但他们要求,借项燕为将,将秦人从长江北岸驱逐。 楚王同意了南楚国的要求,将项燕借给南楚国,任南楚国大将军,率领南楚国的军队进攻秦国趁乱在长江北岸占据的城池。 待南楚国出兵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年四月了。 朱襄在广陵城周围种下的水 稻已经快丰收,桑基鱼塘模式也已经初见成效。 郑国确实不愧是以郑国渠青史留名的水利专家。他听闻“桑基鱼塘” 之后,立刻就将鱼塘纳入他的水利渠道网络中,给广陵城打造了一片灌溉、养鱼、泄洪的水利渠道网络。 而且他的成本管理也十分到位。 这个水利渠道网络虽然完全修好,至少需要三年,但并非修好之后才能用,而是修好一条就能用一条,所以现在就用上了。 广陵城丰收在望,朱襄的声望却不如在南秦那样空前提高。 他敏锐地发现,广陵城从士人到庶民,对秦国的忠诚度都很低。他们虽然现在很听话,但对秦国仍旧很排斥。 这很正常。 长江北岸已经归于楚国几百年。与南楚不同,广陵城与楚国主要经营的地区没有长江隔绝,人员往来十分密切,所以风俗民情都完全融入了楚国,对楚国的认可度极高。 即便楚国出现了饥荒,因后续景昭二族叛乱,广陵人都十分朴素地认为这是叛乱者的错。 人祸是叛乱者的祸,天灾是神灵惩罚叛乱者而降下的灾祸,楚王是清白无辜的。 至于秦国,本来在楚国的名声就很不好,又是趁火打劫夺取广陵城,所以广陵人都厌恶秦国,不认为自己是秦人,等待楚王派兵来拯救他们。 朱襄来了之后,才把这种“仇恨” 降成“冷漠”。 长江北岸秦军占领的城池并非广陵城一座。其他城池都零星出现了反叛,被秦军镇压。朱襄来到广陵城后,还未出现广陵人叛乱,说明朱襄的民间声望确实高,广陵人已经很给朱襄公面子了。 朱襄很清楚这一点。 广陵人厌恶秦国,若楚王出兵,他们必定支持楚兵,秦军在楚国喘过气后,要继续占领广陵城很困难。 李牧也发现自己决策失误,送信给朱襄,让朱襄赶紧回吴郡。 李牧得知楚国和谈结束后,跑去战船甲板上背着手吹了很久的海风,吹得第二天咳嗽,现在正在喝药。 李牧不认为自己之前的判断出错。 以他的判断,楚国和五国联军肯定还会继续拉锯战很久,直到双方都精疲力尽,五国得到了想要的利益,和谈才会结束。 楚国元气大伤,一定无力再管长江北岸这几座时时刻刻会遭遇秦国舟师威胁的城池。 他本以为,这几座城池,他吃定了。 李牧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燕国要背盟。 好吧,赵太子和赵王相继去世,赵王之位迟迟未定,这确实是出兵攻打赵国的好机会。 但这个机会不是这时候用啊! 李牧得到消息的时候,燕将剧辛被信陵君魏无忌奇袭,方寸大乱之际又被庞煖迎面撞上,腹背受敌,已经败了。 仔细看了燕国出兵始末,李牧不是燕人,都因为单纯看到燕国的策略没有一处正确,而头疼了起来。 俗称,眼睛被辣了。 若他领 兵, 定是等春平侯回到邯郸, 春平侯和公子偃开始兵戈相向时,再偷偷出手。 只要支持春平侯和支持公子偃的人真刀真剑打了起来,就算外患来了,两拨人也不会轻易停手。因为已经撕破脸,先停手者一定会被清算,他们赌不起。 燕国甚至可以派人去支持势力较弱的那一方,承诺帮其当上燕王,然后轻松割据几座城池。 无论怎么想,也不可能在春平侯还未到达邯郸争夺王位战场的时候出兵啊!你这不是
第 187 章 燕王喜报仇(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