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项燕居然做出了如此残忍的决定! 不,这不是项燕一人能决定的。一定是楚王和南楚君共同的决定,是楚国高层士大夫共同的决定! 内迁令啊……朱襄闭上双眼。 项燕此举,在战略上很正确。 最著名的内迁令,当属顺治年间的沿海内迁令。 当时清朝无水师,为避免台湾的郑成功与沿海臣民勾结,也为了给清军迎击郑成功留下足够的纵深,顺治下令,鲁、江、闽、浙、粤等省沿海百姓内迁三十至五十里,“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 南楚国的内迁令,与此类似。 楚国见识到了秦国舟师之利,知道就算秦国现在退兵,也不过是权衡利弊后主动退兵,并非真的没有胜算。 在江边与秦国舟师争夺,楚国胜算很小。与其将长江北岸几座城池留给迟早会回来的秦国,成为秦国舟师掠夺的补血包,不如毁城内迁,在陆地上坚壁清野,层层设卡。 秦国如果要攻打南楚国,就只能先上岸,再长途行军。途中行迹不仅在层层堡垒的瞭望下一览无遗,秦军沿路得不到任何补给,补给线也会拉长。 那时楚国只需要依托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即可。 这在战略上没有任何错误,没有任何错误啊。 战国各国打仗时多采用坚壁清野,在激烈争夺的城池之间驱赶庶人,烧毁农田村庄,不准垦荒耕种,以增大敌人攻打时的补给压力。 南楚国的内迁令不过是加强版的坚壁清野而已。 “先带他们去休息,将这件事提前告知陈启等人。”朱襄深呼吸,恢复平静。 浮丘面露悲哀道:“是,朱襄公。” 跪地恸哭的楚国士人没有恳求朱襄什么,只是哭着随浮丘离去。 他们能恳求朱襄什么?难道恳求随朱襄南渡吗? 待人离开后,因惊讶而站起来的朱襄跌坐在椅子上,单手扶额。 焦匀叹气道:“不愧是项燕,此举真狠。” 李牧将军吞并楚地的策略并非着眼于一城一地,而是依托南秦逐渐恢复的经济和朱襄公的名声,不断向长江北岸辐射影响。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李牧将军采用的就是“上兵伐谋”。 项燕此举虽粗暴,却也是破解李牧将军“上兵伐谋”的最好策略。 焚毁长江北岸码头城池,内迁楚人三十里,隔断南秦对楚地的影响,李牧将军此前诸多布置都作废了。 内迁楚人会造成诸多灾难。项燕打完这一仗后就会回楚王身边,南楚君不能将他推出来抵挡内迁楚人怒火。所以项燕自己会安然无恙。 而南楚君肯定会将 怒火引向秦国。正因为有秦国的危险, ❉, 也无法憎恨已经离开的项燕,只能加倍地憎恨秦国。 秦国通过贸易战和李牧放粮、朱襄声望编织的攻心一计,全部前功尽弃。 狠,是真狠。 不仅是让楚人生灵涂炭的狠,这一对策也又狠又准地击中了秦国的布置,给秦国灭楚战略狠狠一击。 “我想自己静一静。”朱襄扶着额头道。 焦匀点头离开。 踏出门扉时,他回头看了一眼。 朱襄的身体微微颤抖,似乎在竭力忍耐什么。 焦匀仰头看天。 沿江楚人内迁三十里,民房农田皆焚毁,他们吃什么,住什么? 内迁三十里后的那片土地又不是无主的。 就算楚人不抵抗内迁令,乖乖随南楚军队迁徙,他们能活下来多少? 这一点,一千多年后的顺治朝沿海内迁令研究能给焦匀答案。 沿海内迁令在康熙台湾一战后作废。根据明代《嘉靖太平县志》与清代的《嘉庆太平县志》的人口对比,处于内迁范围内的太平县已经结束了内迁令一百多年,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稳定地人口增长,人口数量也仅仅是嘉靖年间的一半。可见沿海内迁令对百姓的摧残。 这段时间也有不少清朝官员写下怜悯百姓的诗歌,描绘沿海百姓内迁的惨景。 老百姓赖以生存的财产就是房屋、土地和粮食,就是地主能带上些金银细软,留下的财产也是大头,而普通老百姓根本没什么金银细软。 房屋农田烧毁,他们踏上内迁的道路时,与流放何异?途中老弱者死伤无数。 顺治年间其实比南楚还好些。 顺治当时已经入主中原,幅员辽阔,所以在内迁时划定了迁徙区,如果内迁的沿
第 188 章 沿江内迁令(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