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这个自然就会,是怎么回事?难道君父你就是自学吗? 子楚还真是。 他到赵国时已经会读书识字。到了赵国后,一边向身边人继续求学,一边自学。 那一身算账的本事,就是子楚在生活中自己磨砺出来的。所以他认为小成蟜连字认识的都不多,学算数什么的太早。 嬴小政却不这么认为。为什么非要学会一样再学另一样?就不能一起学吗?而且舅父说过,孩童时候接触了数学,能锻炼头脑,让孩童的逻辑思维更加完善。 虽然舅父说的话有点难懂,但舅父教出了那么多不记名的出色弟子,肯定比从未教过学生的君父强。 再说了,成蟜都这么大了,连简单的算数还要掰手指,这也太丢我的脸了! 嬴小政从未如此崩溃过。连听到舅父赴险,他都没有这么崩溃。因为他好歹知道舅父虽然赴险但心中有数,应该不会真的遇险。 但小成蟜是真的连掰手指头都算不对数啊! 嬴小政试图向舅母求助。 雪姬却道:“我的学识不如你,且是你向君上保证 ,你一定能教导好成蟜,怎么能推于他人?这是言而无信。” 嬴小政败退。 他想起来,舅母比舅父严格多了。他的耍赖撒娇在舅母那里是行不通的。 舅父!你别管什么春申君了!赶紧回来! “兄长兄长,我知道了!”小成蟜蹦蹦跳跳来找嬴小政,举起三根手指,“二加一也是三!” 嬴小政无力道:“是,是三。我们先来背九九表。” 如果正常教学行不通,直接死记硬背总可以吧! 舅父!赶紧回来! …… “阿嚏!”正被荀子拘着读书的朱襄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一篇大字报废,心里嘀咕着,莫不是政儿和雪姬想念他了。 朱襄此次一回来,秦王子楚就有大动作,不知道会得罪多少人。 荀子听朱襄上书中陈述的事,就看清了这底下的弯弯道道。 秦国曾经一直是以法家学说为主。 儒家最看不惯法家的一点就是,法家认为这世上所有的行为,都该写进法条里,这样万事都在规矩方圆中,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就不会乱。 但儒家认为,这种事残忍又不符合实际。 若所有事都规定,就没了人情人性,让这个世上所有事所有人都变得冰冷;而且规定太细,人非完人,总会犯错,那便总被罚,心中肯定生出怨恨。 更重要的是,法条太细,连士人尚且不能记住所有法条,不识字的庶人更是对法条一无所知。 就算有官吏教导,但官吏事多,岂能将法条传达到每一个庶人耳中?而庶人又岂能听一遍就能全记住? 最后便落入“不教而杀谓之虐”中。 在这一点上,有些儒家学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人情和道德凌驾于法条之上,是以“亲亲相隐”。 荀子则痛骂这一点。 荀子曾言:“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亲属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 荀子既骂法家学说,也骂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儒家学说。所谓儒家学说千万条,源头都是孔子,但同门不同道,恐怕比不同门斗争更激烈。 荀子认为,现在朱襄所说的行为,就是“刑繁而邪不胜”。 但这既出自秦国推行法家思想的传统,又有地方上士人贵族的利益在。 律令越繁琐,官吏的权力就越大。正因为庶人无论再怎么胆战心惊也会犯错,官吏就可以想惩罚谁就惩罚谁,想剥夺谁的家产就剥夺谁的家产。 在地方上,官吏的权力就是无限的。 现在朱襄表面上是修改了法条,实际上是缩减了官吏的权力。 秦王子楚也应该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让朱襄在朝堂上公开的文书中删掉了许多内容,以保护朱襄。 荀子也把朱襄压着读书,不让他去亲手处理这些事,将他摘出来,淡化他在这件事中的存在 感。 压着朱襄读书的时候,荀子也有事让朱襄做。 现在荀子在秦国的声望已经很高了,咸阳学宫反对他的人翻不起多少波澜。荀子认为,是时候改革咸阳学宫了。 荀子虽是儒家人,但他知道,其他学说中有许多应该传承下来的思想。如果只剩下儒家,那儒家最终会走入故步自封中。 虽然荀子不喜欢孟子,也赞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 206 章 始皇崽教弟(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