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面子、年轻气盛的赵王有些不乐意。 这时候,因阻止赵王接收上党而被冷落的平阳君赵豹,时隔许久再次进言。 他提醒赵王:“虽然朝中没有太多人知晓,但君上肯定知道,朱襄乃是秦国质子的舅父。他之前不展露自己的才华,在赵国和秦国两军对峙的时候突然展露自己的才华,试图为自己求得官职,君王不得不防啊!” 赵王正愁要找什么借口拒绝平原君的举荐,听到赵豹的话之后,赵王立刻高兴道:“没错!寡人正是担忧这个!朱襄可用,但不能现在用。等寡人得到上党,秦国退军之后,再用他不迟!” 赵豹道:“君上,虽不能立刻用朱襄,但也应该给他一些安抚,让他知道君上重视他。” 只要不立刻打自己的脸,赵王很慷慨。他不仅立刻将朱襄被罚没的千金送还,送给朱襄许多钱币、车架、牲 畜和奴仆,还给予了朱襄等同于赵国下大夫的特权和俸禄。 此时国君之下,官职比较笼统,只分卿、大夫、士,每种官职各分上中下三等。之后职位逐渐具体,官员也会另兼卿、大夫、士的官职,以区分自己在官场上的品级。 比如蔺相如和廉颇一文一武,职责不同,但他们都是上卿。 朱襄原本被免除的官职,级别只是“下士” ,勉强进入了战国的贵族阶级。 现在赵王虽然没有给朱襄任命新的官职,但许诺给朱襄“下大夫” 的待遇,朱襄就已经属于“下大夫”这个中等贵族阶层了。 这一点如同齐国当年创办稷下学宫,只要被齐王认可的学者,都是“上大夫”待遇。那些学者虽没有“上大夫”的官职,但在各国游历时都被认可为“上大夫”。 赵王给了朱襄“下大夫”的待遇,就是以赵国国君的身份认可了朱襄的才华。朱襄的名声更上一层楼,连其他六国都有所耳闻。 朱襄的名声传到咸阳时,王龁刚攻克了上党。攻克上党的捷报与朱襄的名声一同传入了秦王的耳中。 秦王惊讶,召来子楚,询问道:“你说朱襄擅长种田,怎么没和寡人说,朱襄还擅长治民领兵,有王佐之才?” 子楚比秦王更惊讶。他比秦王更关心邯郸,在秦王得知消息前,他就已经知道了朱襄在邯郸扬名的事。秦王询问他时,他已经琢磨了许久。 “君上,朱襄却有王佐之才,但朱襄没有王佐之智。为保全性命,他一直都不肯展露自己所有的才华。”子楚道。 秦王疑惑:“何为有王佐之才,没有王佐之智?” 子楚拐弯抹角给秦王解释了许久,并以朱襄平日举止谈吐实例佐证,终于让秦王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朱襄确有王佐之才,给他一个王,他肯定能辅佐好。 但辅佐君王不仅需要才华,更要有能与朝臣争斗,保全自身的本事。朱襄没有这个本事。 朱襄不仅心善,不可能为了权力与他人争斗,他还是一个很容易被“欺之以方”的君子。他如果进入朝堂,政敌给他设置陷阱,一设一个准。甚至朱襄知道这是陷阱,为了保护他人,他都有可能自己跳进去。 “无论是纵横游说,还是带兵打仗,或者是治理一方,七国有的是能做这些事的人才。但能让平民田地增产的大才,只有朱襄一人。”子楚很清楚挚友的优缺点,“让朱襄站在朝堂上当王佐之才,是让老鹰去打鸣,让骏马去耕地,用天下最锋利的名刀名剑去割黍稷。能用是能用,但是大材小用。” 秦王明白了子楚的谏言:“确实如此,朱襄若在秦国,寡人定会让他只用操心农事,不被其他俗务影响。听你的话,朱襄知道自己的弱点,所以故意隐藏才华,隐与蔺相如门下。为何朱襄现在会主动寻求名声?这对他有害无利。” 子楚道:“孙儿也想不明白。朱襄若想出人头地,大可等到与政儿回秦国后。他是秦国宗室外戚,怎么也比在赵国安全。虽然朱襄可能不知 道政儿什么时候才能回秦国,但以我对他了解,他不慕名利,不应该如此急躁。” 秦王沉思了一会儿,犹疑道:“他知道自己不擅长与人相斗,却偏做不擅长的事。这有些像是你刚才所说的,明前方是陷阱,还要非往下面跳。” 子楚猛地睁大眼,背不由挺直,冒出了一背的冷汗。 秦王问道:“你想到了什么?” 子楚嘴唇翕动,半晌说不出话。 他双手握拳,猛地一砸双腿,居然连在祖父面前的仪态都顾不上了。 “朱襄他……”子楚心中有了模糊的念头,却不敢置信,“朱襄难道已经察觉应侯的离间计,想要代替赵括去长平?!” 秦王没有责怪子楚的失态。
第 21 章 果酱蒸蛋糕(4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