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小孩的名。 更糟糕的是,那个农人小孩居然没饿死。张耳想编些吹捧自己的话都没法编。 张耳现在特别后悔。 买帽子他不后悔。他后悔的是当时怎么那么抠门?自己又不缺那口吃的。虽然那个农人很可能是个骗子,但自己给他一袋粮食又不是给不起。 不过如果回到过去,张耳恐怕仍旧只会随意给那个农人一块白馍。 因为那个帽子实在是太破太脏了,又是十几年前的旧事。若不是张耳听过那个故事,想要赌一个万分之一的可能,绝对不会多看一眼。 就算听过旧事的人,大概率也不会理睬那个农人。他们不会相信,有一个从未接受过任何教育,只知道在地里刨土的农人,居然会珍惜对待一顶幼儿皮毛帽子十几年。 这之前,赵国发生过多次饥荒。就算真有那么一顶帽子,得到帽子的农人应该也早就用帽子换粮食了,怎么可能等到现在才换? 可帽子是真的。 秦王重视幼年往事也是真的。 张耳本来在秦王离开赵国时,还抱有侥幸心理。 或许那个农人已经死了。再过几年,他拿着帽子去咸阳寻找秦国贵族请求觐见秦王,归还帽子,就能编个感人肺腑的故 事求官了。 但谁知道朱襄公一直留在赵国, 替秦王寻找当初的农人小孩, 还真的找到了。 张耳就只能匆匆来请罪,痛骂自己鬼迷心窍,请朱襄公恕罪。 “你赠送的那块饼确实帮他度过了荒年,他很感激你。”朱襄唏嘘完后,平静道,“你既然是信陵君的门客,应当有几分本事。我给你一个进入邯郸学府的名额,你好好读书,将来若能考到咸阳学宫,也算是能出人头地。” 朱襄没有为难张耳。 正如他所说,农人自己都很感激张耳。若不是张耳,农人肯定撑不过这个荒年。 张耳一时的投机,救下了政儿的故人,让政儿幼年时美好的回忆,在追忆时没有变成惘然。朱襄不仅不应该责怪他,还应当感谢他。 所以朱襄才叹气。 运气机遇,真是让人羡慕不得的事。张耳如他前世那样,总能有意无意地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做出正确选择。 “你可在那农人家中择一幼子为徒,带他一起学习。若他能学成,你和他两家将来都在秦为官,传到后世也是一段佳话。”朱襄道,“就算他家幼子愚钝,能学些识字算术,也比什么都不学强。” 张耳松了一口气,立刻道:“草民会收他为义子!” 朱襄淡淡道:“之后怎么做,你自己选择。你无意间得到了这个机遇,就好好珍惜。我希望将来能在咸阳学宫见到你。” 张耳激动不已:“草民绝对不辜负朱襄公教诲!” 他恨不得狠拍大腿,原地蹦起来转几圈! 虽然朱襄公只是给了他一个邯郸学府的名额,没有给他太多好处。但只要在朱襄公面前挂了名,他就相当于在秦王面前挂了名!只要他真的有本事,就一定能在秦国为官! 这世上有本事的人难道少吗?大部分人,都只是缺一个在贵人面前展露才华的机会。 他现在得到了这个机会,只需要勤学苦读,不知道羡煞多少人! 张耳激动极了。 他决定一定要好好培养那个农人的孩子,最好是结为亲家。 只要他们两家能出几个人才,张家就能凭借这则“佳话”在秦国站稳脚跟。 张耳出身不高,他这种贫寒士子就是这个时代所说的“庶民”。若能跻身秦国朝堂,他就阶级跃迁了,怎么会不激动? 朱襄赠送给了张耳几卷咸阳学宫的教材。 张耳摸着纸做的书本爱不释手。 纸在秦国世人阶层已经普及,但在六国却是稀罕物。谁能有一册纸做的书本,一定会开宴会炫耀。 张耳决定把朱襄公赠送的书本像供奉神灵那样供奉上。 考试时拜朱襄公赠送的书本,肯定比拜神灵祖先有用。 秦王政幼时小帽子的事就这么解决了。 朱襄新认识了一个历史人物,得到了一颗心的好感度,抽到了重复的香料。 他将来应当是与张耳不会再有太深的交集,一颗心 的好感度就顶天了。 张耳这件事后续的影响, 只是让朱襄想到了汉初那一群人。 这时候魏国灭亡之前, 刘邦的祖父应该是沛县县令。现在魏国刚灭,刘邦应当还在沛县。 朱
第 252 章 太子丹出逃(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