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地叙述了一遍。 “……十峰山上的变种人有点问题,他们在进化中表现出的特性是我们从没见过的。不止如此,根据前线部队对现场样本的提取,我们怀疑在血山的深处藏着一座母巢。” 听完杨凯的陈述之后,楚光点了下头。 “我们也是这么想的。” 杨凯闻言却是一愣,狐疑地盯着他看了两眼。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楚光:“猜的。” 杨凯:“……” 看着一脸无语的杨凯,楚光轻咳了一声,继续说道。 “……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都不是重点,关键是我们现在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杨凯的神色渐渐认真起来。 “你的意见是?” “我的意见是……等待专家的意见。” 说着,楚光将目光投向了一旁大门紧闭的隔离病房。 从前线撤回来的阿尔法特遣机动队队员都躺在那里,其中一部分已经苏醒,但还有很多人还没醒来。目前赫亚正在里面了解情况,相信再等一会儿就有结果了。 而同一时间,站在病房中的赫亚却是一脸凝重的表情,盯着手中的平板。 这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有机蛋白分子,它就像是病毒一样,却比已知的病毒更小,甚至不到7纳米,个体平均在5纳米左右。 而这还不是最令人惊讶的。 最匪夷所思的是,这种“未名物质”的内部除了储存遗传信息的RNA之外,还存在一个高度折叠的旋钮状大分子结构,能够像发条一样储存机械势能,并通过缓慢的旋转将其释放到尾部。 而在该物质的尾部,存在着最少四条形状特殊的蛋白质链条。它们能够像原生动物的鞭毛一样,在“发条”的驱动下做着简单的机械运动,从而推动该物质缓慢地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做个不恰当但足够形象的比喻,这玩意儿简直就像是一枚纳米级的导弹!平时寄宿在孢子中,一枚孢子能携带3~7枚这玩意儿,孢子主动或者被动破裂之后便会将其释放出来。 内部的RNA是它的“战斗部”,折叠的大分子蛋白是它的发动机,而尾端蛋白质链条则是它的“推进器”。 除了依附在颗粒上漂流之外,它还能通过主动的方式,完成从a颗粒到b颗粒的“迁移”。 而这一特性,极有可能是该物质能够突破阿尔法特遣机动队的防毒面具的最直接原因。 毕竟众所周知,含有活性炭等物质的防毒面具,主要是利用静电吸附效应对“携带有害物质的微小颗粒”进行过滤,因此并不是颗粒越小过滤难度越大。 根据实验统计,0.3微米的颗粒是最难过滤的,因此很多时候都是用“对0.3微米的颗粒的过滤效率”作为衡量过滤效果指标,比如N95的意思便是“对0.3微米的颗粒的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 虽然“5n直径”这一特质本身并不足以让该物质穿透防毒面具,但如果再加上一条“能够依靠内生动力完成自由迁移”就说不好了。 根据临床实验中的表现,这些物质在防毒面具的孔隙之间留下了一条由残骸构筑的通道。 它们似乎能计算出入口到出口的最短路径,就像培养皿中寻找食物的黏菌一样。 不过诡异的是,这玩意儿虽然形态上和病毒极其相似,但在对宿主采取的进攻策略上却又与大多数病毒截然不同。 一般的病毒将核酸注入宿主细胞之后,通常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首先合成自身复制所必需的复制酶和一些抑制蛋白,然后合成子代病毒的核酸和结构蛋白。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将宿主的体细胞彻底榨干,然后一群徒子徒孙再去祸害下一个目标。 而这些特殊物质却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将自身的遗传物质写入到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中,就像HIV病毒那样。 不过它们这么做的目的却不是为了自我复制,而是为了同化宿主,将宿主的细胞彻底改造成另一种模样。 至于具体改造成什么样,是完全的随机事件。 目前有97个观察样子,其中17例已经死亡,10例免疫水准超群因此未受影响,剩下受到影响的70例则是表现性状各不相同,甚至就连发生病变的部位也不同。 比如有的神经系统活性突然增大了200%,而有的人心智却退化到了婴儿的水准。还有人从肩膀上长出了一截手指——不过这种反而是比较好解决,只要截肢就好了。 至于比较顽固的组织增生,比如截肢了又重新长出来的,或者干脆是原有肢体发生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