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不开眼,皇帝是念着大家的,派农官来陕西推广新作物。
这玉米不只耐旱,种植的时候比豆麦稻节约粮种,浇水也方便,不要辜负皇帝的心意。”
“我等晓得了。”周围百姓应和。
路振飞直起身体,问道:“都学会了没有,谁来试一试?”
“我来。”有人接过种子,照样子种了下去。
这件事并不复杂,只要接受朝廷的新粮种,一眼就会。
眼看太阳西斜,路振飞告辞。
至于玉米杆的青储发酵饲养牛羊,后续有专业人员指导,路振飞也不懂。
回到县衙洗干净换了衣裳,随从已经挑了担子等候了。
路振飞回头打量了一下县衙,道:“走吧。”
一个随从一副担子,一箱衣裳一箱书,这就是知县大老爷离职时候的行李。
刚出县衙,就见街道两侧站满了百姓。
“知县官人,别走,泾阳离不开你啊。”
“大老爷,留下来吧。”
百姓哀求不断。
“多谢诸位父老。”路振飞团团鞠躬,道:“新官上任,望父老一如既往。”
“大老爷。”一老者双手托着一把伞走过来,道:“熟知大老爷清廉如水,我等不敢坏了大老爷清白,仅以一把扇供大老爷遮阳挡雨,请大老爷莫要推辞。”
“愧受了。”路振飞行了一礼,双手接过。
远处,新知县郑敏看着这一幕,不由感慨道:“路知县可是给我出了难题啊。”
县丞吴佳起说道:“萧随曹规,倒也不难。”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何其难也!”郑敏摇头叹息。
就说离任之前还亲自下田劝农,有几个知县做得到?
吴佳起看着郑敏四肢不勤的模样,感觉够呛。
只是不好直说,虽说他沾光升任知县,就等吴佳起熟悉政务了。
天下并不会因为一个知县的调任而停摆,皇帝也不会因为政务繁忙而疏忽民情。
日上三竿时分,皇帝抵达了京师南方偏西的黄村。
这里搭着千余帐篷,却不见一人出入,因为住在这里的数千民夫都上工去了。
皇帝直奔工地,李从心随同在侧。
到了工地,只见民夫挖土的挑担子的,忙碌不休,好一派繁忙。
“挖出的土堆到边沿上作为堤岸,可以防止洪水,一举两得。”李从心微笑着解释道。
朱由检点点头,拉住一个挑土的年轻人。
那年轻人立刻拜下,道:“小民郝运来拜见圣上,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检问道:“你如何识得朕的?”
郝运来回道:“小民看阁老站于陛下侧后,斗胆揣测。”
“倒是个机灵人。”朱由检赞了一句,又问道:“可读过书?”
“识得几个字,不敢说读书。”郝运来回道。
朱由检问道:“朕问你,如实回答,尔等每日餐食如何?”
郝运来回道:“一日三顿,早上一碗粥两个馒头,中午米饭,晚上粥,并无克扣。”
“工钱呢,尔等以为如何?”朱由检又问。
郝运来回道:“虽说只有二十文,但是吃得饱,大家伙都是欢喜的。若非如此,小民不会来此间做工的。”
随机问了十多个人,都对做工的待遇颇为满意,皇帝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陪同的官员都是如释重负。
皇帝不声不响跑来,直接来到工地,谁不怕出问题?
好在,摄于皇帝的威严,没人上下其手,否则就不知道要掉多少脑袋了。
既然出来,肯定不能只跑一处。
离开黄村,傍晚时分又到了皇恩村。
这里本来是一处荒滩,如今已经有百姓在挖池塘开荒地建房屋。
不得不说,张慎言是会做官的,村子还没建起来,先把名字给定了。
东林党人不是不会拍马屁,只是不愿意拍九千岁的马屁罢了。
此时张慎言在天津,这里主持的是卢观象。
“根据测算,皇恩村可以开垦良田八千六百余亩,将修四座池塘蓄水并连接卢沟河。
池塘里可养鱼鸭,各处种桑树,待建成,百姓可安居乐业。
如今在此间忙碌的,都是流民或者无业者,共计二百户五百六十一口,后续再招募二百户。”卢观象说道。
“种子农具房舍是怎么安排的?”朱由检问道。
“目前消耗的钱粮,后续提供的粮种、农具、工具等,都是借贷给予。
按约定,按照一成、三成、三成、五成的量,作四年还清,若是遭遇饥荒则顺延。”
“甚好,继续努力,将京畿荒野化作良田。”皇帝口头嘉奖一次,招手道:“查一查这些人的身份,有大户人家冒领者,十倍罚之。”
“臣遵旨。”李泽应下。
就在这时,一骑狂奔至近前。
董大力滚落马鞍,双手举起奏折,道:“启奏陛下,贵州捷报!”
朱由检内心一喜,接过看了,哈哈大笑。
“好,好,好!”皇帝连赞三声,又道:“好一个朱燮元,好一个袁崇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