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 心照不宣(2 / 2)

察院大理寺没意见,加征酒税通过。

“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司商议法度,颁行天下。

户部,拟定酒税实施方案,”皇帝说道。

“臣遵旨。”诸人应下。

开了一项合法收入,皇帝心情大好,正要让诸卿继续议事时,王永庆进来了。

朝堂插队,必有急奏。

桂王的密折。

天下首负能有什么事?不会是哭穷要钱的吧?就算借钱,也不至于发加急密折啊。

不只皇帝好奇,群臣同样好奇。

皇帝打开刚看了几句,龙颜大怒。

叭~

皇帝怒喝道:“如此过分,真以为朕之刀不利乎?”

“陛下息怒。”徐光启敷衍地劝了一句,问道:“臣斗胆,敢问何事令陛下如此震怒?”

皇帝沉声道:“桂王一脚,王府寝宫坍塌。”

“什么?”诸臣以为耳朵出问题了。

桂王这么勇,直接去辽东,三两脚下去,不得把虏酋踩脚底下?

皇帝没心情多看,示意递给群臣。

传阅完毕,尽皆沉默。

说什么呢?

无话可说。

王府都敢修成豆腐渣,全国那么多工程,有多少是合格的?

“桂王,朕之叔父,若是有所损伤,亲亲之谊何在?朕如何给先皇祖交代?天下又该如何议论于朕?”皇帝夺命三连。

你也知道不好给万历爷交代啊?

没事,万历爷不会跳出来找你算账,百年后慢慢解释吧,或许福王还没死呢。

群臣继续沉默。

“诸卿以为,如何处置?”皇帝问道。

“陛下。”刑部尚书高第出列,道:“臣请旨,严查,但凡涉案者,以谋害亲王论,抄家,全族流放东番。”

最近辽东消息不断,高第还是很慌的。

天启五年五月,高第任兵部尚书,给皇帝讲课的时候给东林党求情而得罪了魏忠贤,正好柳河之役发生,朝中盛传十万辽东军全军覆没,全都慌了。

实际上呢,不过是孙承宗收到消息,耀州只有皇太极领的三百兵,想要收复失地罢了。

但是因为配合出现问题,前锋八百人被半渡而击,主将战死,死伤一半,败退。

与孙承宗防守反击的主张不同,高第是一直坚持防守的,特别强调重兵囤积长城一线,不宜轻出。

高第与孙承宗都是亲近东林党而非东林党徒,但是高第更会利用东林党。

柳河之役后,东林党逮着孙承宗咬。

所以东林党被魏忠贤干的哇哇叫呢。

真以为自己成了东方不败,连袁可立、孙承宗这样盟友都不放过,不败亡简直没天理。

孙承宗辞职,高第接任,以兵部尚书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

刚一上任,高第下令放弃锦州等地,集中力量坚守长城防线,同时减轻军费开支。

摊子铺得太大。

兜里没钱,不好说对错。

袁崇焕极力反对,并表示与锦州共存亡。

所以宁远大战时,高第没有发兵增援,结果脸被打的梆梆响,不得已而投魏忠贤,但是他给东林求情的事情可被九千岁记在小本本上了,哪能有好处呢?

辞职。

如今启用为刑部尚书,但辽东的每一個好消息都是一记耳光,高第可怕有人故事重提。

学习府尹好榜样,紧紧抱住皇帝的大腿。

当场喊出抄家灭族。

“陛下。”毕自肃出列道:“桂王府之事,罪魁祸首乃是黄用高道素,黄用乃是内宦,外臣无权处置,臣请东厂查此案。”

“史协理。”皇帝叫道。

幸臣!

不少臣子看向了史可法。

羡慕。

咱也想做皇帝的幸臣啊。

别看皇帝一口一个“卿”啊,说翻脸就翻脸,但是点名的时候叫“姓+职位”,比如现在的“史协理”,那才是宠幸非常。

“臣在。”史可法出列。

“严查,追赃。”

“臣遵旨。”

言简意赅,心照不宣。

就在要议论下一件事时,高起潜进来了。

他是负责传递辽南战报的,具有极高的优先级,除非皇帝正在为巩固国本而努力,否则哪怕皇帝正在睡觉也要叫起来的。

董大力急报:建虏迁徙金州百姓北迁,金州站住了。

“好!”皇帝龙颜大悦,道:“建虏匆匆北反,必然是盖州已经登陆,事成一半,大好。”

“臣为陛下贺,为国朝贺。”诸臣识趣地捧场。

嘴上说是没用的,赶快去搞钱。

皇帝说道:“建虏必不甘心辽南丢失,盖州等地必然战事连绵,耗费钱粮无数。

诸卿恪尽职守,尤其酒税之事,务必尽快处理妥当。”

“臣谨遵圣谕。”诸臣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