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三十四 代善授首,北隅入手(1 / 2)

“臣王象春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没有让王象春起来,问道:“你可知罪?”

“臣知罪。”王象春说道:“臣管束不利,致有此祸,实乃皆由自取。”

“知道便好。”皇帝说道:“看在你堂兄的面子,从轻发落,革除你这一支所有功名,五代不得科举!”

“陛下……”王象春傻眼。

所谓的从轻发落,就是这样的“轻”?

五代不得科举,跟本族联系又淡了,彻底沦落为平民啊。

“怎么,想跟南阳张氏一样?”皇帝目露凶光。

“臣认罪认罚。”王象春摘下管帽,倒退出了大殿。

要不是看在王象乾的面子,王象春绝对不会这么被轻轻放过。

卖了一波柔情,皇帝环顾诸臣,道:“卿等为中枢官员,应当更能体察朕意。

两册事关国本,卿等当知晓其重要性,再有阻碍,绝不如王象春这般轻松!”

“臣谨遵圣谕。”×若干。

“赵枢密。”

“臣在。”

“朕令南北二营大军坐镇各地,协助统计,可有安排?”

赵率教回道:“调令已经下发,各省至少三千兵,可以确保镇压不臣。”

“善!”皇帝点头,道:“朕为信王时,曾闻豪强士绅才是地方主宰,若是主官无能力,只能依赖土豪治理该地。

此乃大明天下耶?

官权不出城。

呵,予取予求,作威作福!

这样的现状,底层百姓如何能过上好日子?

诸卿,时代在进步,大明岂能固步自封?当好好想想,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臣谨遵圣谕。”×若干。

皇帝怒气冲冲地回来,还是不要触霉头的好。

“诸……”

皇帝还要继续喷时,一个内官滚了进来。

“启奏万岁,山东济州急报,阁老李从心视察黄河故道时,忽然呕血昏迷……”

“什么?”皇帝大惊,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李从心在内阁很少露面,因为他一直在地方上跑。

疏浚河道、加固河堤、修建水库、新开灌溉渠……这几年北方时常少雨却未曾成灾,李从心居功至伟。

“武之望。”

“臣在。”新任医部尚书武之望出列。

“立刻挑选良医,确保李辅臣无……”

徐应元快步走进来,到了近前拜道:“启奏万岁,济州急报,李阁老病逝于任……”

“痛失朕之肱骨也!”皇帝一屁股坐了回去。

“陛下节哀。”首辅劝道,心有戚戚。

李从心七十七岁高龄病逝于任,他又能活几年呢?

“礼部,商定李阁老谥号。”皇帝吩咐一句,又道:“追封李从心朔州伯,其孙李若奎降等以袭。”

“陛下圣明。”诸臣拜服。

温体仁周延儒眼睛雪亮。

内阁又空了一个出来。

而且李从心封爵了。

阁臣封爵,会不会成为惯例?

必须争取入阁。

两人心思异动。

却不想想,一個礼部侍郎,一个侍读大学士,没什么卓越的功绩,又没有特别的一技之长,凭什么入阁?

皇帝根本没考虑这两人,径直说道:“传诏张九德回京,授东阁大学士,擢水利部左侍郎张国维为尚书,掌部事。”

“陛下圣明。”阁臣们应下。

周温二人当即冰凉。

因为李从心打断,皇帝没了喷人的心思,宣布散朝。

派王永庆为特使,代替皇帝祭祀李从心,并护送其灵枢,归乡葬于祖坟还是回京陪葬帝陵,全看李从心是否留有遗书。

王永庆代表皇帝私人,礼部官员代表朝廷,都是为了让李从心的身后事足够风光。

李从心可以长久休息了,皇帝却还要忙。

国家大,事情多,特别是两册统计正忙,而北隅省战事正烈。

盖马高原上,杨肇基指挥着四万大军抵达了龙首关前。

没有河流,全凭车马在动。

后金准备了五万大军挡在前面。

鸭绿江全线失守,建虏若想接应东边的军队撤退,必须守住北方通道,而龙首关就是其中最关键的节点。

拿下此关,则北隅省可定。

龙首关位于十多丈高的山坡上,左右有数百丈高的山峰,关城就在两面峭壁之中。

建虏在山顶立了军寨,布置了火炮与投石机,可以居高临下地轰击明军。

因此,明军不得不于十里外安营扎寨。

军帐里,前线模型沙盘已经做好,杨肇基聚集众将议事。

“现今探明,龙首关城布置了二十门火炮,这是能看到的,看不到的不详,两侧军寨武备与人员不详。

关前狭窄,即便是阶梯式布置,我军只能布置三十门火炮,优势不会很明显,而兵力投送同样受限。

可以说,这里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面,很难打。

诸位,有何意见?”杨肇基环顾诸将,问道。

“山体质地如何?”叶子枝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