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三十六 中南半岛局势(1 / 2)

朝会结束,朝臣们依次退出大殿,三三两两的结伴回去衙门。

冯铨与周延儒并排而行。

朝臣众多,也不好手拉手,却也是肩挨肩。

“玉绳。”冯铨压低声音,问道:“如何就敢提出得罪人的法子来?”

“温老六咄咄逼人,实在没法子了,而且也不是没有好处。”周延儒看了看前面的温体仁,低声说道:“那家伙以孤直无党闻名朝堂,从今以后,我也是了。”

冯铨略略思考,不得不承认周延儒的想法很对头。

周延儒可一直有着东林党的标签,而天下人都知道皇帝对东林党有偏见。

不说保靖州叛乱之事中东林党人的拉胯,就说刚被五代禁考的王象春,可是大名鼎鼎的东林党骨干。

重立人设真的挺好。

“下一步打算怎么办?”冯铨问道。

周延儒看了看左右,发现附近没人后,附耳说道:“温体仁不是要去移民吗?让他去,我接礼部侍郎,等上任后,花几年时间出使各国。

以国朝目前的趋势,对外用兵肯定越来越频繁,谁了解诸国情况,谁就有发言权!

灭国之功,远大于移民之功,只要做好了,入阁是一定的。”

“倒是好办法。”冯铨赞了一句,又带着忧愁说道:“山高路远,又要渡海,实在是危险。”

危险也没法,谁让好差事被温体仁给抢了呢。

去地方的话,不只需要极强的能力才能脱颖而出,还需要极佳的运气。

像官场传说李佳诚和陆周,真的是国朝前所未见的。

才五年啊,由进士成了三品官,真的是长了一副翅膀,皇帝的翅膀。

这能力和运气,普通人羡慕不来。

所以温体仁自请外放。

在外面才有机会,在中枢按部就班的熬资历等空缺,累死累活都上不去。

比如这次机构大改,各部尚书侍郎多是地方上来的,中枢升迁的只有三成而已。

但是,政绩极其出色的依旧在地方上任职。

因为中枢全在皇帝掌控之中,而地方上顾及不到,必须有出色的主官。

温体仁想入阁,也不敢去做巡抚、布政使之类的官,还是移民官比较好。

事毕卸任,带着功劳回京,过渡一下,等内阁空缺。

完美。

怀着美好的心情回到衙门,处理了公务,去了理藩院。

暹罗的董和平与大城的李爱仁又出去闲逛了,只有东吁的何慕义在打包行李。

但凡来大明朝贡的外国使者,无一不是带着大量货物来,又带着大量货物回去。

都说贼不走空,但是被盗的可能家无长物,而藩国使者们才是确定会发财的。

见温体仁进来,何慕义连忙行礼,道:“下官见过温侍郎,请侍郎入内奉茶。”

“不急。”温体仁笑道:“这是准备回去了?甚好,甚好啊,早点回去,赶快落实郑贼之事,免得伤了感情。”

“下官明日陛辞,后日出发。”何慕义恭敬地回道。

“你比另两个恭敬,他们迟早为属国惹祸。”温体仁意有所指地说道。

若是往日,何慕义听到这话定然兴高采烈。

中南半岛最早的大国是扶南,西汉时,交趾刺史部日南郡叛变,占城国崛起,半岛成为两国并立部落无数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扶南附属真腊崛起,最终在隋末唐初时真腊取扶南而代之。

中南半岛进入真腊与占城相爱相杀,其他小部落苟发育的阶段。

唐宣宗大中三年,披因比亚建立蒲甘王国,随后的二百年间广积粮,多扩张,为东吁做了一手好嫁衣裳。

宋太祖开宝元年,交趾地区的丁部领称帝,取国号为“大瞿越”,安南正式建立了独立政权,成为国家,北宋大中祥符二年,李公蕴开创安南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李朝,其拳打占城脚踢真腊,多次“深入宋境,焚其仓而还”,并“伐宋钦州,耀兵而还”。

安南成了中南半岛小霸王,占城真腊相继衰弱。

真腊衰落,暹国和罗斛国相继崛起,两者相爱相杀到元至正九年,罗斛国吞并暹国,因此太祖册封其国王为“暹罗国王”。

与此同时,勐骚(琅勃拉邦)合并勐掌(万象)、勐川圹(川圹)、勐占(占巴塞)等各小邦,组建联盟国家“勐南掌”,简称南掌,又因其疆域皆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而称澜沧江。

不同于暹罗之集权国家,南掌国有深厚的联盟性质,其王权归属猫定,导致内乱不断,而外部的暹罗、安南、东吁虎视眈眈,一直未能发育完全。

时至今日,安南郑氏已灭,阮氏继续蹂躏真腊,而暹罗国势虽然在降,却还是真腊的爸爸。

东吁衰落之际得遇明主,再次崛起,依旧把南掌按着摩擦。

相爱相杀,这就是中南半岛四霸王的历史和现状,也是大明统一东南的主要阻碍。

夹杂其间的小国与部落,大部分时候苟着,少部分时候趁机兴风作浪,难成大患。

若大明没有占据安南北方,何慕义巴不得大明出兵灭了暹罗和南掌,但是大明野心昭彰,所谓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