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萎缩。”
叛徒!
多官气坏了。
本来就不好反驳,偏你还出来站台,嫌自己的腰包太鼓了?
刘荣嗣表示耕读传家,管你商贾去死。
皇帝环顾诸人,问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诸卿,畅所欲言!”
我让你不收商税,能行吗?别以为看不出来你在钓鱼!
诸多大臣暗暗腹诽。
见诸臣沉默,皇帝说道:“内阁,组织各部商定商税相关律法以及收取细则,以及相关限制。
圣诞节前,朕希望能看到完整文案。”
“陛下放心,臣一定推进此事。”首辅应下。
“诸卿!”皇帝环顾诸臣,道:“商税,中枢之大补,可减农民之负担,谁若设阻,便是挖大明的根基,朕绝不轻饶!”
“臣谨遵圣谕。”诸臣拜下。
没办法,皇帝太能打了,不敢刚正面。
看看有没有改变的契机啊。
“马士英、吴阿衡。”皇帝点名。
“臣在。”×2。
“明日开经筵……”
唰~
诸臣抬头看向了皇帝。
莫不是被人调包了?
就说历代皇帝,不管好的坏的贤的庸的,哪個皇帝六年没上过一次课的?
居然主动要上课,真的,感动吗?
不敢动!
马士英吴阿衡呆在原地,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
是不是皇帝对咱有什么意见或者看咱不顺眼,或者还是随便什么,可以直说,没必要吓唬人啊。
“你们什么意思?”皇帝生气地拍着桌子,说道:“朕不想听课,是因为你们没人能教朕怎么富国强兵打建虏!
如今朕还是不需要你们教,只是有一些问题要解答一下罢了。”
吴阿衡回过神来,拜道:“请陛下明示题目,臣好做准备。”
皇帝沉吟片刻,道:“便以‘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为题。”
这话谁说的?拖出去砍了!
诸多大臣出离愤怒了。
这可是把所有读书人都给骂了。
但是少数人暗暗看向了李佳诚。
他们读过《焚书》,知道这句话是李贽说的,其本意是批判虚伪,讲究直率。
其实没什么用。
要是李贽的思想真的可行,不至于草草收场。
或许,皇帝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李佳诚的宠爱?
决定了,退朝后就去李贽的书来看,或许能投皇帝所好。
退朝。
“皇帝要开经筵!”
“真的假的?”
“真的,诸多朝臣都确定了。”
“明天报纸会不会刊登消息?”
皇帝开经筵瞬间成了京师热议话题,甚至掩盖了朝廷即将征收商税的事。
百姓们表示难以相信。
第二天,当报纸刊登皇帝开经筵的消息,全民轰动。
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才能让皇帝听得进去?
不由自主地,人们关注起了李贽。
什么“童心说”、“绝假还真”、反对“摹古”,大家不感兴趣。
但是批判孔子以及儒家,可就太刺激了。
更刺激的是“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初看大逆不道,细细一品,不就是皇帝常说的“天命即民心”?
不得不说,大明人很会抓重点。
在暂时无法从制度上制衡皇权的情况下,先在道德和理论上制衡一下。
当“天之立君,本以为民”深入人心甚至取代“天地君亲师”成为新的皇权理论,那么皇帝就要小心了。
但凡你不为“民”考虑,“民”就要换个皇帝了。
而皇帝要做的,是定义这个“民”。
一直以来,表面上“民”是指天下百姓,实际上“民”是有发言权的那部分人。
谁?
士绅豪强。
原因?
钱!
在交通不便消息不通的年代,想把自己的声音发出去,要么自己到处跑,要么派人到处跑,而这无一不是花费颇多的。
没钱做不了。
报纸可以影响百姓观点,军中普及教育可以打破知识垄断并且军兵退伍后可以与地方豪强争夺话语权,广设学堂可以打破阶级垄断……
要让“民”成为所有百姓,而不是一小撮所谓的“代表”。
这样,皇帝才能有顾虑,因为一小撮的“民”很容易被收买的。
皇帝为了自己以后不昏庸,真是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