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八十五 各位国王觉都睡不着(2 / 2)

他隆继位,不但息兵停战,大力恢复经济,还和和兰、因戈南大力通商,甚至让这两家建了分公司。

本来持续下去的话,东吁肯定能恢复强盛的。

奈何,大明灭了郑氏恢复了交趾行省,而云南交趾沿边驻扎重兵。

他隆很慌。

东吁下属的木邦、孟养、孟密等地都曾经是大明的宣威司,毫无争议的大明领土。

山高路远,穷乡僻壤,这是大明人的看法,对东吁来说都是难以舍弃的膏腴之地。

何况国土这玩意,只有嫌少的,哪有嫌多的?大如大明,不也在实力允许的时候不断扩张嘛。

被迫扩充军备。

扩军就要征发青壮,派出去还要民夫运输补给,而衣食住行就没有不花钱粮的,这一切都是百姓承担。

这次造反规模不大,但是他隆知道,民间承受力已经到了临界点。

而此时,他才征发了三十万兵而已。

注意,是征发。

没有安家费,一点点军饷。

吃饭与兵甲才是大头,而且是持续性消耗。

难以承受之重。

其实不只东吁,其他国家同样有此感觉。

大明露出獠牙,各位国王觉都睡不着。

“这就是国力的差距!”皇帝叉着腰,得意洋洋地说道。

“爹,那为什么不把军队数量翻一番呢?”太子问道。

“没钱。”皇帝没好气地说道。

“天子富有四海,怎么会没钱呢?”太子问道。

“那你把你压岁钱拿出来,我带你出去吃好吃的。”皇帝说道。

太子不满地说道:“爹骗小孩子钱,迟早要倒霉。”

皇帝摊开手,道:“你看你都不用钱,依旧舍不得自己的压岁钱,那百姓们吃喝拉撒天天用钱,你还把他们口袋里的钱掏走了,你不倒霉谁倒霉?”

“那士绅豪强怎么肯老老实实缴税的?”太子再生疑惑。

“缴税的钱相对于他们的身家,不足以逼迫他们造反,懂?”皇帝回道。

“那把税率提高,逼他们造反,然后他们的钱就都是朝廷的钱了!”太子兴奋地说道。

确认了,就是亲生的。

皇帝欣慰地说道:“战乱一起,百业凋敝,民生残破,损失会比抢到的更多,不划算,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不能这样干。”

就在皇帝循循善诱时,吴宗达走了过来,拜道:“陛下,试卷审阅完毕,进士名单已拟定,请圣裁。”

皇帝接过名单,看了名单里有交趾北隅考生,便没发表意见。

南北榜案为什么闹的那么大?

至北宋末年,北方失落胡虏之手,不沐王化数百年,人心离散,太祖复故土易,收人心却难,南北榜案就是北方士人的心理反应。

而且从国家来说,取仕也当注重地域平衡。

这就是宣宗定下会试分南、北、中三地定额取士的原因。

皇帝暗定北隅、交趾名额,也是这个考虑。

北隅交趾教授们:“看,我们有进士了,大家要好好学习,争取有朝一日东华门唱名,好为皇帝尽忠。”

学子百姓:“好~”

大体就这么个思路。

至于接下来的殿试,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又不是以前分翰林六部地方,全部都是要外放地方的,你能力不行,说不定都没举人爬的快。

青海久落于外,至今尚未平定,自然不考虑进士排名的问题。

原曲先卫城遗址里,明军正在安静地擦着刀枪,全不顾外围人吼马嘶。

贺虎臣摇了摇水囊,揭开后小心抿了一口,旋即塞好。

食物还能坚持几天,水却快没了。

曲先周边河流诸多,并不缺水,但是他们被包围了。

明军的强力镇压在初期确实无往而不利,但必然激发各族的强力反抗,时间久了,难免吃亏。

贺虎臣进驻曲先卫后不久,就被团团包围了。

旬月以来,无日不战,火药已经不多,现在全凭刀枪厮杀。

“坚持住,援军马上就来了。”贺虎臣嘶哑着声音说道。

“爹,要不我带人冲一阵?”贺赞说道。

“固守待援!”贺虎臣说道:“胡种虽多,却不是杀不绝的,总管得报,必派大军围杀,而我们就是中心的诱饵,守住就是大功。”

贺虎臣环顾左右,问道:“兄弟们,有没有信心?”

“有!”诸人高呼。

外面两万多胡虏,里面三千兵还有五百余伤员,即便如此,他们士气依旧高昂。

作为延绥最早进行整编的部队,战斗意志极强。

或许是休整好了,外面的胡虏联军开始整队,即将发起进攻。

他们的意志同样坚定。

明军的屠杀政策可以清空陕甘地区,但是青海不行。

仇恨即起,至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