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章 水深(二)(1 / 2)

嚯!这信可够厚实的。

姜韶华一捏信封,先笑了一笑,对陆真道:“朕让杨政去工部,原本只想给工部上下提个醒。没曾想,这一步棋颇见效用。工部当差办事效率高多了。”

陈瑾瑜在南阳王府里陪伴宝儿公主,一边安心养胎。她原本的差事,一分为三,由三个年轻的天子舍人顶上。

陆真最得天子信任。姜韶华偶尔想说些闲话了,多是和陆真说一说。

陆真在御前当差小半年,阅历见识都有长足的进步,闻言笑道:“这是皇上知人善用。杨郎中是刑名审理出身,擅长审人断案。有他盯着工部,工部众官员可不得个个都打起精神来当差做事。”

姜韶华微微一笑,拆了信,看了起来。

杨政还保留着做审理的习惯,写信也像在写案宗,格外详尽仔细。这一封信,将工部会议的内容描述得清清楚楚。连众官员各自说了什么都写了出来。

看着信,就像亲自参与了工部会议一般。

杨政在信的最后写道:“以臣来看,工部做出的最终预算方案,应该还有减一些的余地。周尚书的奏折到御前,皇上不妨找户部官员测算,再寻人去市面打听每一样用料的具体价格。大批量的采购,比零散的购买要便宜两成三成。”

杨政确实是实心实意地为朝廷为她这个天子考虑。也是真心实意地想看周尚书倒霉!

谁让周尚书当日给杨政挖个大坑?杨政从来都是个小心眼,十分记仇。逮着机会,少不得要回敬一二。所以,就在信里给周尚书上眼药了。

姜韶华扯起嘴角,会心一笑,吩咐道:“去叫宋统领过来,朕有差事给他。”

片刻后,宋渊进来了。

姜韶华将杨政的信给宋渊:“这是杨政的信,朕觉得他的主意不错。你看一看,然后照着信中列出的清单,去了解各样材料大批量购买的价格。朕也能和工部呈上来的方案比对一番。”

这样的差事,只能交给最信任的人。

非宋渊莫属。

宋渊拱手领命,点了二十个天子亲卫一同出了宫。

在宫外转了两天,宋渊捧着一张清单回来了。与此同时,周尚书的奏折也正好送到了京城。

陈长史不在,繁杂的政务公文都落在了王瑾身上。亏得王瑾年轻力健,每日早起晚睡熬得双目泛红,倒也勉强撑住了。

王瑾看到周尚书的奏折后,一刻没敢耽误,立刻就呈到御前。

宋统领前脚刚走,王瑾后脚就来了。

姜韶华已看完了宋渊送来的清单,再看周尚书的奏折,心中便有数了。

工部的预算方案确实还算合理,虽然还是个庞大的惊人的数字,但是,也最多再减一两成。再降下去,就是逼着工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了。

接下来,就是召重臣们进宫。

周尚书的奏折,众臣都过目看了一回。别人倒也罢了,纪尚书一看预算,急得额上直冒汗:“皇上!”

“皇上!赈济六县灾民,已将国库耗了大半。接下来,还要拨出三个月的军费。”

“河堤肯定是要修的。但是这么多钱粮,就是摘了臣的脑袋,臣也拿不出来。”

纪尚书真是哭的心都有。

户部尚书掌着钱袋子,就是天子的大管家。纪尚书也是正经的四朝老臣了。就说太康帝在位的时候,事事倚重王丞相。王丞相是贪婪了些,对差事追的倒不算紧。到太和帝的时候,户部依然是纪尚书地盘。虽然国库紧张,户部的日子总是好过的。

现在到了昭平二年,为女帝陛下管国库,实在不是易事。要勤快要能干要做孜孜眷眷的老黄牛,不能喊苦不要喊累,忙到天黑不回家也是常事。油水基本是没了,还得绞尽脑汁地为天子当差分忧……

想到这些,纪尚书就满腹辛酸泪。继续诉苦道:“不瞒皇上,照着周尚书奏折上的预算,户部勉勉强强也就能筹措出一半来。”

“要不然,就先选要紧处修河堤。不太要紧的地方,就等明年收了春赋再慢慢修。”

“不妥!”杨尚书率先张口反驳:“修建河堤是一等一的大事,关乎沿河两岸百姓的安危。万一再发洪水,到时候淹死百姓,淹没良田,这该怪谁?”

董尚书出言支持:“杨尚书此话有理。修河堤一事,绝不能耽搁。”

纪尚书气得直瞪眼:“你们说得倒是轻巧。这么大的缺口,从哪儿找补?要不然,我们来换换。这户部尚书的差事给你们,我去管礼部或者刑部。”

董尚书风度绝佳,也不计较纪尚书的无礼,还好言宽慰纪尚书:“纪尚书消消气。户部差事确实不易做,放眼朝堂,也就纪尚书能为皇上分忧了。”

杨尚书也跟着哄刺头:“董尚书说的是。纪尚书别着急上火,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

丁尚书主动张口道:“下半年的军费先拖一拖,先紧着修河堤。”

这倒是个办法。

纪尚书也是这么打算的,现在由兵部尚书张口说出来,再好不过。

纪尚书正要说话,端坐在龙椅上的女帝陛下张口了:“军费不能拖。”

“朕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所有军队发足军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