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茨的话完全不能打动对方,毕竟此时演员的身份远不及后世。
哪怕是此时维也纳最火的两家剧场暗月和日光的头牌也不见得能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在真正有权有势的人眼中也不过是高级妓女而已。
而阿佳妮作为弗兰茨的侍从官,可是半只脚踏进帝国核心圈子的人,身份可比一般的伯爵、公爵夫人高多了。
弗兰茨有时候甚至都怀疑奥地利帝国天赋点都是胡乱点的,他们在吃、喝、玩、乐上真的很有天赋。
弗兰茨不过是提出放映机的最基本概念,皇家科学会的专家们便利用胶片等现有科技造出了一个圆盘式放映机,并且突破了施坦普费尔盘的桎梏,但是又有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胶片难以回收。
于是乎弗兰茨再次提出了供片盒和收片盒的概念,此时的放映机已经初具雏形,但是胶片的传动依然不方便。
弗兰茨记得用ps改旧图的时候,胶片的两侧都有整齐的小孔,便提出应该在两侧打出整齐的孔洞来方便传动。
虽然只是小小的改动,但是却解决了齿轮传动的大问题,同时还为放映机提供了稳定的帧数标准。
结果不但弄出了手摇式放映机,还顺带搞出了最早的傻瓜相机。
然后弗兰茨便建立了奥地利帝国第一家放映公司,只不过这一次他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而是准备将其作为宣传和教育手段。
弗兰茨准备将这个技术留到几年后的世博会,到时候一鸣惊人效果会更好。放映机的出现会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尤其是在军事和职业教育方面。
毕竟所谓的“师傅”和手册都不如放映机更加直观,更加无私。弗兰茨觉得这种设备的出现会大大提升培训的效率和成本,这对奥地利帝国来说便是更多士兵和工匠。
同时也会影响国家宣传的模式,像是之前弗兰茨的吟游诗人计划】以后可能就要变成放映队】了。
不过这个无所谓毕竟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不过是早晚的问题。但是只有画面,没有声音,那岂不成了默剧?
弗兰茨倒是考虑过留声机的问题,只可惜这次并没有得偿所愿,一个是因为前置科技相差太多,另一个是弗兰茨也没法给出有效的建议。
毕竟老式的放映机他见过也拆过,甚至还买过模型组装过。但留声机他只在电影里看过,唯一知道的原理是和声音振动有关,显然仅凭这一点无法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
实际上之前和法国打宣传战的时候,除了大量廉价的纸张以外,奥地利帝国的印刷技术也碾压前者。
十九世纪中叶是个十分魔幻的时代,随着活字铸造机和铸排机的发明,木制印刷机,铁制印刷机,蒸汽印刷机同时出现,各显神通。
木制的速度最慢,但是廉价技术门槛也低,历史悠久是北德意志地区最常用的印刷技术。
铁制印刷机速度更快,也更加耐用,款式也更多,既可以采用印压式,也可以采用臂拍式,法国人和美国人对这种印刷机情有独钟。
接下来便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蒸汽式印刷机,它在前者的基础上还改变了动力来源,每小时可以印两千张是铁制印刷机速度的四倍。
只需要一台这样的机器,半天时间就能完成,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泰晤士报一天的发行量23000份。
不过为了时效性,这家报社拥有四台这样的机器。
奥地利则是采用了全新的印刷方式——转轮印刷,这种方式直到今天还在采用。
其实这种印刷方式早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便有人尝试过,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失败了。
之后挪威人和丹麦人也都尝试过,后者几乎就要成功了,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只得放弃,最后是在1846年由美国人发明。
弗兰茨并不缺钱,索性直接买下了挪威人和丹麦人的专利,再加上现成优秀工匠和工程师,只用了几个月就将其开发完成了,经过几年的改进,此时一台蒸汽转轮印刷机每小时可以印刷两万张。
所以投送到阿尔萨斯洛林的教材和宣传手册,只用了两天时间便印完了。
历史上此时的奥地利还是和德意志地区一样采用的是传统的木板印刷技术,这倒不全是这帮人保守落后,主要是没有足够大的需求。
先不说奥地利帝国识字率全欧洲倒数第二的问题,单单就是每年900万份的发行量就让人很惆怅,全国上下只有58家正式报备的报社。
实际上由于书报检查制度的原因,在奥地利开报社需要牌照的,而且很多内容都不可以写。
然后就造就了一大批的小报,也就是所谓的黑作坊。
此时奥地利报纸销量都非常差,其中最大的每天只有2000份左右,通常的报纸每天只有几百份的销量。
相比之下法国的报业则要强大得多,一年的发行量在2500万份左右,法国报业的龙头《祖国报日销量已经突破了一万。
只不过这要与英国人相比那实在是九牛一毛,1844年英国报纸的发行量为3亿份,其中《泰晤士报《晨报《太阳报等知名报纸日发行量均超过两万。
尤其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