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在询问贡士们大明的君臣关系,以及如何促进君臣关系,同时如何推动时政,不致使君臣关系失衡而导致官员不敢做事。
对此,贡士们在听后,也对其作出回答。
由于是殿试,卷面是很重要的加分项,因此所有人都得控制好笔墨,以免污浊了卷面。
一些官员距离数步看向桌案,尽管看不清内容,却能将试卷字迹看个模糊。
那试卷的字写得错落有致,温润而雅,可谓赏心悦目,许多大臣都感到十分舒服,低声夸赞。
在金台之,朱允炆也提起了兴趣,走下金台,在贡士桌案间穿梭,满意的看着那一张张宛若书贴的卷子。
从辰时到未时,三个多时辰后,五十一名贡士开始陆续交卷,并在刘三吾的指引下,暂时离开考场。
待所有人结束考试离场,朱元璋也让群臣们阅览考卷,直至黄昏才带着考卷回到了自己的乾清宫。
“爷爷,您不用亲自批阅,交给孙儿就行了……”
乾清宫内,朱允炆看着身体抱恙却依旧批阅殿试考卷的朱元璋,心有不忍。
只是面对他的话,朱元璋一心扑在考卷,一边批阅一边说道:“为自己家选材还要偷懒,那还能指望谁呢?”
他这话说出后,朱允炆也不再反驳,只是为他添茶倒水,随后与他一起批阅。
期间,朱元璋与朱允炆说了很多话,教导他如何选材。
“卷面不一定要干净,内容不一定追求辞藻,选材不是选秀,要的是务实,而不是样子。”
“是……”
在朱元璋的教导下,朱允炆从初一至初三都在乾清宫,就连奏疏都是在乾清宫处理的。
三天的时间,朱元璋带着朱允炆将五十一份殿试答卷批阅完毕,并从中选出了陈、尹昌隆、刘谔三人为一甲进士。
裁定过后,他并让朱允炆传达旨意,将他点出的三甲名录交给刘三吾。
刘三吾将名录交给了吏部,而吏部的官员只是简单看了看名录,填籍贯后便将这份名录交到了吏部尚书杜泽的面前。
望着这份名录,年过六旬吏部尚书杜泽只是一眼便瞧出了猫腻。
他看着手中名录,对着面前的主事询问道:“这名录,你觉得没有问题吗?”
“嗯?”见杜泽这么说,这名主事凑前来阅览,只是这一看,他便表情僵硬了。
只见那名录的五十一个人名前,居然清一色的都是南方籍贯。
“这这这……”
瞧见这五十一人的籍贯,主事被吓得说不出话来,杜泽也额头冒出冷汗,压低声音询问道:
“陛下批阅时,可知道进士们的籍贯?”
“不曾知道……”主事反应了过来,这是有人故意这么做的:“你是说……”
“唉!”杜泽没有回应主事的话,而是缓缓摘下了自己的乌纱帽,用桌的粗布擦了擦额头的细汗。
“细细算来,老夫也六十有四,是时候告老还乡了……”
“这…祁山先生,是否要禀告陛下?”听到杜泽居然被这件事逼到告老还乡,主事一下子就着急了起来。
杜泽是六十有七,可他才三十过二,如何能退?
“这事情,我来全权处置,你放下离开吧。”
杜泽承担了一切,摆摆手示意主事离开。
“先生……”
见杜泽如此举动,主事跪在地,连忙叩首。
杜泽见他叩首,也叹气道:“明日,我便调你去地方任职,京中的事情自此便与你无关了……”
“这件事太大,便是我也承受不来,希望你不要怨恨我。”
“学生怎么会……”主事被杜泽说的鼻头一酸,还想说些什么,却被杜泽摇头制止。
“出去吧……”杜泽再度开口,而那主事闻言,也吸了吸发酸的鼻子,起身后离去。
瞧着他离开,杜泽看了一眼那本名册,不由自嘲:“我这尚书,未免过于短暂了。”
说罢,杜泽提笔写了一份告老还乡的奏疏。
他这份奏疏,不是为了开脱和逃跑,而是为了提醒坐在金台的那位皇帝。
只可惜,他的这份奏疏被送到乾清宫后,朱元璋却因为连日的操劳而头疼,躺在卧榻以汤药驱赶头痛。
瞧见这奏疏的他,并未作想其它,只是对朱允炆道:“这杜泽蹉跎半生,却不想只在尚书之职待了不到二载,着实可惜。”
“要留下他吗?”
拔步床内,喂朱元璋服用汤药的朱允炆也有些惋惜,可朱元璋却摇摇头:“他为人忠直,既然开了口,自然是做好了准备,成全他吧……”
兴许是感觉到身体带来的无力,朱元璋特别清楚年老之后的那种无力感,因此倒也没多想。
只是正因为他的没多想,那份名录终究以皇榜的方式发了出去。
“铛…铛…铛……”
三月初五,在晨钟作响后,整个南京城的百姓都开始了新的一天。
这其中,来自五湖四海落榜的生员们纷纷朝着长安门赶去,渴望成为第一个见证皇榜之人。
然而当他们抵达长安门时,那份皇榜却还未张贴,所有人都在清晨的寒风中苦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