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都是以家族形式发配。
孙铖毕恭毕敬的作揖应下,朱高煦见状也提起了贵州的事情。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滇西的那批靖难罪臣吗?
朱高煦给了这群罪臣子孙科举的机会,而这些罪臣大部分与现在庙堂上的群臣沾亲带故,可以说中卷完全有利于这群滇西罪民。
“这次移民,让陕西布政司强行从陇西之地迁徙二十万色目人进入河南生活,由朝廷发放耕牛和挽马、农具及口粮。”
也就是说,一个家族想要脱罪,起码得出十几个乃至几十个进士才行。
有耕牛、挽马的帮助,他们恢复生产也只需要两年。
从西安、延安、凤翔迁徙百姓前往陇西,不仅可以改变当地民族结构,还能减轻延安负担,这也是一大善政。
他们中了进士后,全家脱了罪籍,如今已经在南京安家了。
“此外,不仅是山西需要移民,其它地方也需要。”
“关中的陇西之地我看过《黄册》,色目人占当地六成人口,这未免过多了,并且不容易管理。”
“纪纲、胡纶、陈瑛已经在操办了,虽然不可能有先前那么多,但波及上万不成问题。”
“除此之外,赋税和户籍问题也是问题。”
朱高煦缓缓开口,孙铖也眼前一亮。
他麾下可是有不少前往税务司的官员,往来书信中,他也得知了江南赋税和户籍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是都可以拿出来做文章的。
如果自家殿下心狠一点,波及个几十万人完全不成问题,不过那样的话,自家殿下恐怕就会被天下儒生所针对了。
“殿下准备从什么方向着手?”
“盐茶铁课。”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回应了孙铖,目光也看向了殿门。
他听到了熟悉的脚步声,而下一秒殿门口也传来了唱礼声:“殿下,吏部尚书夏原吉求见。”
“宣!”
朱高煦回应一声,亦失哈也连忙示意殿内太监抬来椅子。
只是几个呼吸,换上了官员常服的夏原吉便走入殿中,并与朱高煦作揖后入座。
来到春和殿就能入座,这已经是六部官员都知道的事情了。
相比较喜欢让人下跪的那些皇帝,朱高煦起码在行动上是比较尊重大部分官员的。
“这次请你来,主要是我想对盐铁茶课进行检查,同时好好清理清理它们和沿海私盐。”
朱高煦开门见山,而夏原吉听后也皱眉点了点头,似乎觉得这事情有些棘手。
在洪武年间,大明的财政收入之中,盐税收入至少占据货币税收系统的一半。
由于百姓都要用盐,这种货物从来不用担心销量,因此在历朝历代都对食盐这种商品实行强力管控,而且对从生产食盐到最后的销售都有明确规定,大明也不例外。
早在至正年间,朱元璋就设立了盐法用以增加税收,以便获得充足的军饷,支撑自己争夺天下。
朱元璋设有专门生产食盐的灶户,为了保证食盐的产量,大明对于这些灶户的管理十分严格,一旦入籍,子孙后代不允许脱离户籍,每代人必须出一户来专门生产食盐。
他们生产的食盐只能卖给官府,并且严禁私自买卖,至于待遇的话,则是根据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
洪武初期灶户的待遇是比较好的,刚开始产盐一引(四百斤)给米一石。
到了洪武十七年,将工本米折钞二贯,而钞价又大幅度下降,灶户生活入不敷出。
到了洪武二十七年,由于朱高煦建议暂缓发行宝钞并开始回收,因此灶户门的待遇改回发米一石,并优免杂役。
这种另类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食盐的产量,但是却给灶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也严重打击了这些灶户的生产积极性。
毕竟制一引盐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炭、柴火,而这些东西在江南价格不菲,一石米的价格根本不足以支撑制作一引盐。
在朱高煦看来,老朱的盐课、盐运制度十分不错,只需要稍加改动并继续保留开中法就足够。
“我想先接手盐课司和盐运司,然后改灶户为民户,专门招募制盐工人来生产食盐。”
朱高煦想要将生产源头把握住,只要他掌握了制盐场,知道每年生产出多少盐,然后再加大打击私盐力度,那盐税收入也将继续提高。
“盐引的制度不错,但数量得改改了,按照当今天下人数酌情增加。”
朱高煦说着自己的看法,夏原吉听后则是作揖道:“若是如此,那需要雇佣的工人恐怕不小于五万人。”
“五万人分散在地上上,倒也不算多,不过生产盐的地方得仔细挑选。”朱高煦说道:
“制盐以晒盐为主,沿海都可以,若是以熬煮,那北方必须要用煤炭,南方则是可以用柴火制盐。”
“这件事情,你和孙铖交接一下,现在新政各省率先施行。”
他话音落下便准备摆手,可夏原吉却道:“殿下,臣有一事要与您说。”
“说吧。”朱高煦好奇夏原吉会说什么,却不曾想夏原吉开口道:“如今新政地区的教习、胥吏、官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