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永乐十年(1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158 字 7个月前

第407章 永乐十年

“是岁天下口八千一百六十二万五千余三十二人,田亩六百二十二万余三十二顷余七十二亩六分,税粮四千万石。”

“金三万四千九百四十二两三钱五分,银一百九十五万二千余两,铜二百六十四万三千余贯。”

“杂项、商税、矿课、盐引、茶引折色二百七十万三千余贯,还有铁、铅、丝、绢、绸、缎、布、棉等各项折色一百余三万五千余贯。”

“是岁入粮四千万石,其它各类折色岁入八百六十八万二千余贯。”

爆竹声中一岁除,伴随着奉天殿内,身穿朝服的户部尚书郭资汇报完结果,整个庙堂上身穿朝服的群臣们纷纷为大明这些年的变化在心底唏嘘一声。

从洪武十四年的六千万人、四百五十二万顷,到如今永乐十年的八千余万人,六百二十余万顷。

这些人口和耕地大多都是在洪武中后期隐匿起来的,而今却被朱高煦以学籍的手段丈量清查了出来。

不过大明两京十四布政司,当下推行新政的布政司只有六个,加上一个北直隶,不过七个,连天下半数都没有。

如果朱高煦继续要求在接下来的各個布政司推行新政,那才是令人感到后怕的结果。

好在就他们所得的消息来看,新政的推行似乎已经到了极限。

“六军都督府去岁有屯田子粒一千七百六十万石。军马十五万八千余匹,乘马三十六万五千匹整。”

以当下江南三千多万人口的数量来说,推行新政所需的教习、吏员加起来起码五十万才能把这税收上来,把官学推广开来。

“今岁需朝廷调拨军粮四十万石,军饷三百四十万贯,另需朝廷拨豆料二百万石。”

不过想想也正常,尽管朱高煦说着新政推行过后如何如何,但现实就是地方所需财政开支越来越大,当下已经大到了占据财政三分之一的程度。

站在他金台之下,朱高煦也轻笑着扫视群臣,父子二人带来的压力让群臣纷纷低头。

届时,大明的军粮支出会被控制在一千万石左右,军饷则是七百万贯的程度。

尽管他们可以接受朝廷在江南推行新政,但他们却不会主动要求。

朱高煦的新政政策,其中有一条就是为了废除内地许多卫所,转卫所为民户。

至于朱高煦的想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如今的大明朝财政不足,不足以对人口最为稠密的江南地区推行新政。

不过相同的,当下军屯籽粮的数量也会骤降到仅有海外四十屯卫,三百万石左右的程度。

却不想如今军粮只需要一千八百余万,而军饷却只增加了一百四十余万。

维持如此庞大的吏员、教习数量,所需的钱粮是如今大明拿不出来的。

只有等到郑和带回这次下西洋所获的金银,朱高煦才能一鼓作气的将新政在江南全面推广。

确实,如果按照当初朱高煦宣布的办法,那大明朝收税就应该取消田赋的定额,而是按照各地田亩产出来进行收税。

朱元璋的卫所制还能继续下去,不过届时是以战兵征战,屯卫开垦,一旦当地汉人比例保持在五成以上,屯卫或是裁撤为民,或是编练为军,一步步的向外推进。

然而新政推行这么多年,各地依旧按照定额来收税,这有些与理不通。

不仅如此,海外如交趾、旧港、吕宋,关外如大宁的这些地方还会陆陆续续的增加屯田卫。

突然,一道突兀的声音在奉天殿上响起,众人纷纷看去,却见到一个二十三四的年轻官员正在作揖。

这七十多万军户,每年支出的粮食仅九百万石。

不得不说现在的郑和肩头压力还真是挺大的,不仅要承担军队北征所需的燧石压力,还需要承担江南新政推行的财政压力。

“岁支军粮一千八百万石,军饷三百四十余贯。”

这些才是卫所制大放异彩的地方,内地已经不需要了,各地只需要保留两到四万的常驻战兵就足够。

这些年除了新政推行的七个地方,还有沿海的许多备倭卫所,以及陕西的卫所纷纷被转为民户,其数量多达七十余万。

裁汰他们之后,各地只保留了原本的战兵,数量近二十四万,算上海军的七万,合计六十个卫,兵力三十三万六千人。

这样的问题,庙堂上的这些人精哪能不了解?

可问题在于,谁都不愿意戳破这一层,哪怕是金台之上的朱高煦与朱棣。

如果这些屯兵改民户,那剩下的战兵数量大约也只有三十万,军粮支出则是从一千四百余万,下降到六百万。

他的话,让群臣们愕然,毕竟永乐二年时,都督府还岁支军粮二千七百余万石,军饷二百余万。

“如今执行多年,各省却依旧按照定额来收税,这是否有些不妥……”

尽管支出增加了,但军队的素质却得到了提高。

只要解决了江南,那陕西、两广、云南和湖广、福建就容易推行多了。

“陛下,臣户科给事中王回,有事起奏……”

正当群臣想着财政开支越来越大的时候,却不想六军都督府的英国公张玉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