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环球航行(2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076 字 7个月前

,朱棣还看到了战车,虽然朱高煦说那不太可能在他们父子俩生前研究出来,可朱棣很清楚,内燃机战车和坦克,无非就是当下战车的升级版。

对于皇位,他只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只看到了权力,没看到责任。

朱瞻壑倒是鬼灵精怪的,似乎第一次因为自己的年纪而窃喜。

朱高煦将朱棣手中的拖拉机模型放在桌上,随后带着朱棣走走看看。

站在模型面前,朱棣拿起了一台拖拉机的模型,而这台模型的造型与后世二战时期的大部分拖拉机相似。

想到这里,朱瞻壑都已经遐想到日后自己乘坐轮船火车前往天南地北巡游的画面了。

对于这個时代的学子来说,尽管他们已经学习了小学和中学十年教育课程,但飞机、火车、轮船这些东西在他们看来,无疑都是天方夜谭。

朱棣说的是他和朱高煦,朱高煦听后笑了笑,没有反驳。

他在中学生物课上早就学习过人类寿命和基因的简篇,如果书上写的是真的,那只要自己没有什么疾病,说不定就能活到皇祖的年纪。

“他们毕业后,会被派往青州、北京、山西、西安、成都担任中学教习。”

“朝廷暂时的规划是每省、都司各一所中学,直隶两所。”

“根据新政推行情况,中学需求情况设置中学。”

“上述所说的这几个省,基本在未来一到两年内会有大批学子毕业,对于中学都有需求。”

“以太学之中的这三万六千四百学子毕业九成半成为教习来说,他们对应的就是大约三十余万中学生,而且很有可能招生不满。”

中学并非强制性,所以需要没有大局意识的白身之家不太可能继续选择供养学子,朱高煦更不准备强制十年教育。

在他看来,小学五年强制教育已经足够,再往上不是他不想,而是大明负担不起那么大教育压力。

当下的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一千二百余万贯,占据大明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这是一个临界点,因为有太多平民没有读过书,因此一开始招募学生的压力肯定大。

朱高煦暂停对江西推行新政,也是准备多等一年。

他多等一年,辽东和山东、四川这些地方的入学学子就会毕业,后续的生源没有一开始的多,教习就会空闲较多。

这些空下来的教育资源就可以调往江西,从而减少教育支出。

当下大明在册的教习数量是四十二万余人,学子数量是六百余万人。

这还是没有在江西、浙江、湖广、福建、两广和云南推行新政的结果。

这几个省份人口加在一起,合计三千四百余万,最少有四百万学子,需要二十余万教习。

大明无法再招募那么多教习,所以只能推迟各省新政速度。

在当下的教育基本盘中,两京七省今年毕业学子数量是九十万左右,明年则是一百二十余万。

再往后逐年增高,最高一年是一百三十六万。

相对应的入学则是比较平稳,每年大概也就是在五十万左右,所需的教习维持在两万人就足够。

随着他们毕业,基本盘多余的教习也从今年的两万余人,到明年的三万余人,一点点的增加。

等第一批学子毕业,两京七省学子数量基本在三百万,教习维持在二十万就足够。

那剩下的二十二万教习,会在过后五年时间里,一批批被调到江西、浙江、福建等省份。

以朱高煦的估计,再熬七年,教育最困难阶段就会过去,届时教育经费就可以下降到千万贯以下,然后随着人口逐渐增加而增加支出。

不过相对应的,人口的逐渐增加,也代表着朝廷的税收不断增长。

为了把新政搞好,朱高煦在未来几年时间里,除了会对广西、云南的土司用兵外,便不会再对其它地方用兵。

老头北上这一战已经击垮瓦剌部,没有个十年他们休养不过来。

十年后的大明才是一个举世无双,威压四夷的大明。

畅想未来,朱高煦的心情也从压抑走向轻松,而他们乘坐的大辂也驶向了宫城……

“咕…咕咕……”

几乎在同一时间,当朱高煦他们趁着午后返回宫城时,大洋彼岸的郑和却疲惫的走进了石屋之中。

坐在床上,他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聚会欢呼声,也能依稀看到远处的篝火。

这里是东国的都城,而郑和白天刚刚结束了对东王阿荼的册封。

王任说的没错,这片大陆的几个文明国家确实很好说话,在见识了郑和所率的舰队及兵马后,阿荼答应对大明称臣纳贡,同时与朝廷进行朝贡贸易。

脚步声响起,郑和看去,果然看到了先后走进石屋的杨展与王任。

他们走进来后坐下,并将门合上,门口则是由没喝酒的明军将士守卫。

“那个阿荼也只是畏惧朝廷实力,你们留守东洲,不得不防。”

见他们坐下,郑和也对王任开口交代起来,王任也点了点头:

“我今天和他们翻译了称臣纳贡的事情时,我看他们表情不对,如果不是您带来的军队,估计他们也不会轻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