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解缙案(2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173 字 8个月前

进,但对于他的话,众人却没有太多怀疑,毕竟刘褚的父亲是福建布政使司下辖经历司的经历,了解的情况肯定比他们多。

“我听说福建只有一千三百多万亩耕地,是不是真的?”

朱瞻壑询问刘褚,刘褚诧异道:“郭壑伱连这个都知道?”

“还真是一千三百多万亩,不过其中有三百多万亩的坡地,产出很少,只能种点粗粮和蔬菜。”

刘褚和朱瞻壑的话让四周人唏嘘:“那岂不是说,就算没有豪强富户,也顶多就是人均四亩耕地?”

“对啊,所以我才说人少点好。”刘褚啧啧几声:

“如果不是南洋和交趾疟疾太吓人,估计福建好多人都要出去外面生活,毕竟那些地方开的移民条件太丰厚了。”

此时大明大部分人还不知道金鸡纳树皮的事情,这件事只在广西和庙堂传播比较广,因此瘴气和疟疾在他们看来就是患上就会死人的绝症。

“看样子得回去和爹他们说一声……”

听到刘褚的话,朱瞻壑若有所思,而此时上课的钟声也响起,众人恋恋不舍的将目光从《报纸》上挪开,各自回了位置上,等待上课。

与喧嚣的七班一样,各班都有人去买了《报纸》前来讨论。

买报纸的人,一般都是家庭比较殷实的人,而他们买报纸来供众人阅览评论,就是想通过评论找到一些有政见的人才。

虽然都是同窗,但每个人擅长的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成绩不行,但政见却值得一听。

郭绍也买了《报纸》,并且与江淮商量着一起看。

看的过程中,江淮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惊人言论,除了提了一嘴他家在距离蛮莫很近的西江镇,并且提及了蛮莫对大明的重要性外,他便沉默看完了所有。

一节课上完,郭绍找到江淮小声询问道:“你觉得朝廷的方向是什么?”

“方向?”江淮皱了皱眉,随后才道:“朝廷的方向与天子有着密切关系,当今的天子与东宫倾向与报纸上一样,接下来几年应该都是对内推新行政,对西南进行改土归流。”

“这两件事做好后,要么就是开发吕宋的金矿和铜矿,要么就是开采日本的银矿,总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增加财政收入。”

“新政之中的教育体系对朝廷的负担很大,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来支持,那这个教育体系并不能很好的继续维持下去,兴许几十年后便会被裁撤。”

江淮说了一下自己的见解,随后补充道:“当然,我们掌握的信息不足,因此也有可能研究的不透彻,你就当我胡说吧。”

江淮说罢站起来收拾起了书桌,郭绍也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不多时,他们便离开了教室,而与此同时的南京城街头巷尾,也充斥着讨论《大明报》和《南京日报》的百姓。

至永乐十二年,南京城人口达到七十六万,虽然推新新政较晚,可南京城内识字的人却不在少数。

男人们站在街头巷尾,几人一份讨论报纸,而报纸在外售价则是五文一份。

即便价格如此,许多人却还是购买了两份来尝鲜。

相较于适合吹嘘的《大明报》,《南京日报》对于南京百姓来说,毫无疑问更有价值一些。

南京报上有官府的各类工程招工消息,例如修建【大报恩寺招募力工三十人,日工价三十文】就是其中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清理城中排水渠、打扫街道等等工作讯息,工价各不相同,但掌握手艺的工价最高,例如木匠工价就达到了单日一百文的高薪。

当然,给人打工往往收入不是最高的,一些小摊小贩也不可小觑。

一个卖油郎,一年下来能存下二十几贯,而且十分稳定。

“你们看,这上面还说可以打广告……”

“广告是什么?”

“这后面有介绍啊……店铺商品宣传,招募信息宣传等就是广告。”

“估计不便宜……”

在报纸上,许多人都关注到了广告一说,虽然早在宋代就有皇家帮大商户打广告一说,但这种把广告弄在报纸上的做法还是第一次见。

一些嗅觉敏锐的商人,很快就通过各地报摊每日售出的报纸数量来判断广告价值,随后前往报社询问价格。

在得知广告价格从一贯到十贯不等,许多商人便纷纷打起了退堂鼓,但也有做大生意的人开始打起了广告。

这些消息经过西厂汇总,最后交到了宫城中。

“《大明报》售出一万七千四百二十七份,《南京日报》售出二万九千三百五十七份,想在《大明报》打广告的只有两家,想在《南京日报》上打广告的有十七家。”

“大明报社今日报纸获利一百四十贯三百五十二文,每份报纸盈利三文,广告收入一百二十四贯。”

站在乾清宫内,亦失哈向饭桌上吃饭的朱高煦、朱棣二人汇报。

朱棣听后,当即看向朱高煦说道:“你这大明报社有三千多个人当差,每年俸禄差不多六七万贯吧?”

“这钱都是从你东宫出,日后这报社盈利也是你东宫赚,那朝廷就什么都赚不了?”

报社的事情,朱高煦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