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正德(2)(3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147 字 6个月前

为早早抵达南洲发家,所以在面对后来移民有着自己的优势。

依靠这种优势,他们基本掌握了当地的吏治和社会财富。

百姓们的意见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所图的就是阻碍新政。

《新商税法》高税收足够要了他们半条命,只要能阻止新政,支持有野心的人叛乱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

哪怕知道叛乱不可能成功,他们也想要试一试,万一皇帝承受不住压力,那赢的就是他们了!

可惜他们低估了朱厚照的抗压能力,更低估了朱厚照想要改革得决心。

以当下的情况,唯有改革才能缓解矛盾,才能让官府掌握分配权。

朱厚照遣辽国公肇州侯陈旻率两广十二卫及南洋、西洋、西海、南海四卫出征平叛。

七月,陈旻率军登录南洲北部北海港,百姓喜迎王师,而湘王则是整军备战。

由于军中兵卒本就不愿被裹挟作乱,所以在战场上,湘军不断败退,投降的兵卒络绎不绝。

南洲不比东洲,东洲百姓民族成分复杂,而南洲十分纯粹,想要煽动当地百姓叛乱难度登天。

南洲连战告捷,这极大威慑了一些试图作乱的人。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随着去年改革初步成功,拥有二千余万钱粮的朝廷足够有实力镇压所有。

正因如此,江南的罢工运动才渐渐平息。

这种时候,也就只有南洲的这群家伙睁不开眼了,不晓得外面的世界什么模样。

不过南洲和东洲的叛乱,确实极大牵制了明军的本土势力,而这也让被孤立的日本选择了铤而走险……

日本,对于这个国家,除了朱高煦保持高度紧张并不断控制外,其余几代君主便只有朱祁钺还算重视。

正因如此,日本通过宗藩朝贡体系,从大明偷学获得了大量工业知识。

从宣德年间开始,他们就摸着大明开始尝试工业化,不过直到景泰年间,随着大明渐渐淘汰一些低端产业,他们这才通过接手大明的低端产业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通过在昆仑洲开采矿藏,以及不断开采本土银矿来保持上升趋势,不过这并非长久之计。

随着石见银矿渐渐枯竭,加上朝鲜、暹罗等国武力不振,日本的野心也渐渐按耐不住了。

成化年间,日本的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可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王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弘治十年,日本幕府制定了所谓“朝鲜征讨策略”,并逐渐演化为以占领昆仑洲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拿下昆仑洲的朝鲜、暹罗土地,第二步是联合西洲,第三步是进军朝鲜本土。

三步结束后,便是等待大明介入战争,他们便可以用归还朝鲜本土为条件来活得昆仑洲的土地。

日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毕竟是一个人口四千万的大国,只要时机抓稳,并且坚定大明为天朝的原则,那大明也没有与他们开战的理由,毕竟他们依旧是大明的属国,依旧为大明戍边。

唯一受伤的,只有朝鲜和暹罗几个属国。

不过他们这些小国是什么感受,那就不是日本需要担心的问题了。

日本要做的,只有成为大明第一属国,进而成为昆仑洲大国这件事情,而朝鲜就是挡在他们前面的绊脚石。

唯有击败朝鲜,他们才能让大明看到自己的实力,从而选择扶持自己,而非朝鲜。

随着明军海军的中洲海域舰队都分别前往东洲和南洲作战,足利义合感到时机成熟。

正德七年八月初九,日本向驻日明军军营发去消息,声称朝鲜在北海海域袭击了日本的护卫舰,并抓捕了十余名日本士兵,借此需要对朝鲜开战。

为了成为大明第一属国和昆仑洲大国的愿景,日本从弘治年间就已经开始为如今这一战做足了准备。

在正德元年,朝鲜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二千吨以下三十四艘,总吨位不足十万吨。

哪怕到了如今,他们的海军总吨位也没有超过二十万吨,海军数量则不过区区三万人,陆军更是只有七万。

与之相比,日本早在弘治年间建立了拥有四万名士兵的海军,已经拥有二十万预备兵的陆军。

时至如今,日本更是拥有海军五万名,陆军二十五万名。

除此之外,日本还出动大量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朝鲜,加紧对朝鲜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他们清楚知道,留驻在朝鲜的朝鲜军队数量不足三万人,而这简直是日本的天赐良机。

八月,足利义合亲率大军渡海,率军舰四十六艘,大军十五万攻朝!

期间大明不断警告,但都被日本所忽视。

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彻底击败朝鲜,并且继续对天朝毕恭毕敬,吗天朝完全没有理由对自己下手。

不得不说,如果按照弘治年间的情况来说,日本的想法那还真的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