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一不小心成了行业带头人(1 / 2)

自从那次在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合作之后,二人之间虽然多有书信往来,甚至还共同发了一篇控制领域的顶级论文,但确实还没再见过面。

“听郭工的意思,我们应该又有机会合作了?”

常浩南轻握了一下徐洋主动伸出来的手。

“是的,我很期待。”

后者抬手理了一下耳边的乱发,浅笑着点了点头。

从各种意义上,徐洋都毫无疑问是个天才,在见过去的二十几年时间里,她从未遇到过一个能够在合作中和自己适配的同龄人,往往都需要她中断自己手头的工作来等待,甚至去协助其他人,才能正常推动进度。

就连在伯克利留学时候的导师,到她博士二年级以后,都经常觉得跟不上思路。

徐洋并不在乎自己能者多劳承担更大比例的任务,但是在专注工作的过程中因为其他人的进度落后而频频被打断思路却是一件非常让人抓狂的事情。

因此她逐渐开始习惯于更加简单的合作方式,也就是由自己抓总整个项目,再分出一个个小的、且不会影响自身工作整体性的工作给其他人。

而这种工作方式实际上需要的是并不是同事而是手下,所以在加入计算技术研究所之后的这段时间里,徐洋除了自己带的几个研究生之外几乎并没有跟其它研究员进行过什么深度合作。

直到遇见常浩南。

她第一次体验到了有一个工作进度能跟上,甚至略微领先于自己的同伴是什么感觉。

总之就是爽。

很爽。

在遇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竟然有另外一个人能跟自己同频交流。

所以这段时间,徐洋确实一直很怀念和常浩南合作的那几天。

而后者自然也不会排斥跟这样一个各方面都是顶级的学者合作:

“那就预祝我们合作愉快。”

“有了二位的鼎力相助,相信我们对那部干扰吊舱的研究工作必定会非常顺利。”

见到两人飞速达成共识的一幕,最高兴的就要属郭林了:

“那这次我回金陵之后就马上向上面打报告提交项目申请,邀请二位一起加入,如何?”

他的语气中突出一个迫不及待,生怕这两尊大神回去之后就改主意。

“好。”

常浩南的回答十分简短。

“可以,那我就等着你们的消息了。”

反而是看上去有些生人勿进的徐洋反馈更积极一些。

“不过说起来也真是巧啊,我们两个的那篇论文,应该是刚发出去就同时被机电二局和你们14所看到,然后分别应用到了霹雳11导弹和1472雷达项目,最后还一起装在了歼8c上面。”

常浩南看着一脸欣喜的郭林随便找了个由头准备把话题继续下去。

然而这句话却让旁边的徐洋感到颇为意外:

“不是吧,常博士,当初可还是你提的建议要投ieeetransactionsonautomatontrol来着,刚刚这话怎么搞得好像不知道这期刊在业内是什么地位一样?”

对方的反应让常浩南有些不解:

“知道当然是知道的,业内顶刊嘛,但控制领域的顶刊总归有好几本,难道他们电科集团的研究所都会在第一时间订购么?”

这个年代还没有未来那种过稿之后提前在网络上见刊的说法,尤其国内的互联网建设也是刚刚覆盖大中城市,不少学术机构的网络硬件建设甚至都还没跟上,要想获得国外的第一手学术信息往往需要用邮寄的方式购买纸质刊物。

即便不考虑国外那高昂的出版物价格以及跨国邮费,这个过程也需要折腾相当长一段时间,往往导致难以迅速跟踪国际最前沿的研究进展。

除非通过人肉快递或者传真的方式,但这种办法也不可能广撒网式的对大量期刊使用。

“呃……”

徐洋听到常浩南的回答之后有些无奈地单手扶额:

“看来你真的不知道这篇论文在业内搞出来的动静有多大……”

这下常浩南真的有点懵逼了。

在他的印象里,虽然一篇ieeetransactionsonautomatontrol确实能让作者在控制领域混出些地位,但似乎还不至于让徐洋有这样的表现。

郭林见状赶紧恰到好处地接过了话题——徐洋毕竟是论文的另外一位作者,如果由她来说的话总免不了带着点自吹自擂的意思,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外人出场了:

“常工,你们二位的那篇论文,是第一次完全由隶属于华夏科研机构的华夏作者发表在业内顶刊上面的,对于咱们国内搞控制的人来说意义肯定是非比寻常。”

这倒是常浩南完全没想过的。

“竟然是这样么……”

他对国内控制学科的发展史研究不多,并不清楚当前的华夏研究人员普遍处在什一个什么程度上。

结果就不小心创造了个国内首次。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业内对这篇论文非常看重,以至于用出一些不计成本的方式保证第一时间看到也就不足为奇了。

郭林点了点头,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