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秘不发丧(1 / 2)

抗清 傲骨铁心 1091 字 2个月前

作者注:吴三桂为人迷信,病重后见狗上案几认为不详,未几,崩。

此段记录出自清代蒋良骐《东华录,该书比屡次修改的《清实录更为可信,《东华录大量录有被清廷修改删除的史料原本,成书于乾隆晚期,发行于嘉庆年间,相对完整。

顶了二十多年汉奸名头,在生命快要结束时却毅然举兵抗清的吴三桂死了,仅当了半年皇帝就因风疾驾崩,留下的是一个尚未完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半壁基业。

享年五十八岁。

原湖广总督府改建的大周行营上空于新年笼罩着不是欢喜,而是肃杀。

夏国相、来度、张长庚等行营重臣不约而同决定封锁吴三桂驾崩消息,夏国相命范齐韩关闭武昌城门,禁止任何人等出入。

为遮人耳目还将知道吴三桂驾崩的内侍、宫人全部关押起来,每天另行派人照旧给吴三桂进奉衣食,甚至连太医也被要求装模作样给皇帝看病,一切如常,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武昌城中的军民只是觉得城门关闭太过突然,也太影响百姓生活,但也仅敢埋怨朝廷几句,谁也不知道才当几个月皇帝的吴三桂已经死了。

秘不发丧的原因是吴三桂走的太快,也太过突然,眼下吴军正在各条战线上清军鏖战,尤其中原战场吴军刚刚取得郾城大捷、南阳大捷,此时传出皇帝驾崩消息,很容易让前线兵马军心涣散进而动摇,甚至不排除会发生影响战局稳定的不测事件。

而且就算吴三桂遗言世孙吴世璠登基,这么大的事也需要张太后前来武昌主持,夏国相于中枢权势再大,也不可能越过其岳母张太后直接给侄子举办登基大典的。

他敢这么做,那就必然为众矢之的。

除了在汝宁的北伐军主力,夏国相对于其它各处兵马的影响和掌控都很有限。

两广的吴应期显然不会被夏国相这个姐夫控制,江西的卫朴、王会、高启隆等与夏国相也没什么交结,只湖南的张国柱、贵州的李本深与之关系密切。

西北的王屏藩算是夏国相半個盟友,原因是王屏藩的弟弟同郭壮图是儿女亲家。

之所以是半个盟友,是因为西北其他几名要员如吴之茂、郑蛟麟、吴世综均不喜夏国相。

何况还有个在兰州的吴应麟。

这就导致夏国相想要实现皇位的平稳过渡,政局的稳定,就必须得到其岳母张太后的支持。

为免岳母被胡国柱蛊惑煽动,夏国相特意派人将妻子也接了过来。

封锁信息秘不发丧只能暂时让吴三桂驾崩消息不外露,时间一长各方肯定会知道,因此张长庚建议皇帝驾崩、新君即位这等大事还是需要让前线主要将领知道并回来参与。

其建议秘密召回距离较近的江西卫朴、王会;安徽的吴国贵、湖南的张国柱、河南的马宝、王永康、贵州的李本深等主要将领前来武昌参与大事。

西北和两广方面因为距离太远,只秘旨通报皇帝驾崩,不召回将领。

云贵的胡国柱、刘玄初则护送张太后一行前来武昌,其余官员均留云贵不动。

夏国相同意召回距离较近将领,如江西、安徽、湖南、四川等处镇守大将,但不同意召回河南前线的马宝和王永康。

理由是河南战事已到决定胜负之关头,此时召回大将必然影响战事。

摆出一副天塌了也要北伐到底的架子。

张长庚最关心的就是北伐能不能继续,见夏国相没有撤军意思不由也是暗松了口气,寻思这会让老五来武昌最多就是个旁观者,不如按夏国相的意思让他和马宝等人继续北伐。

王五接到吴三桂驾崩消息时已是正月十三,距离吴三桂去世过了十天。

之所以十天才知道,是因他不在新野,也不在南阳,而是领军到了汝州境内的宝丰县。

张天福率忠信镇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南阳城,除了城中有其留下的千余嫡系兵马外,就是达素的惨败让守军彻底丧失斗志,不少逃回去的清军将领在张天福部还没有抵达南阳时就弃城逃跑了。

王五即领忠武、忠勇并北府兵六千进驻南阳,休整两天后就向汝州进军,欲同马宝会师拿下汝州后攻取洛阳,完成对黄河以南的全线占领。

汝州是南阳同洛阳之间的交通要地,也是位于河南腹地的一座重镇,夺取此处便能成功打通东线吴军主力和西线王五部的交通线。

马宝取得郾城大捷后便立即扑向汝州,两军会师后夺取汝州的把握很大。

为让马宝知道自己已经消灭达素占领南阳并向汝州进军,王五接连派出三拨探子去寻马宝,等他率部抵达距离汝州只有一百多里的宝丰时接到了吴三桂驾崩消息。

或多或少的,王五叹了几声。

一时心情有些难过,纵是天下人都骂吴三桂,他这个女婿却是骂不得的。

没有吴三桂,也不会有今日大江南北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更不会有今日对清之优势。

“陛下驾崩了。”

王五将武昌的来信递给高大捷和田文两员统制大将。

“陛下驾崩了?!”

高大捷惊的险些从马上栽下,待看过武昌公文后愣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