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章 高风亮节(1 / 2)

儒道读书人 墨下诗书 1006 字 7个月前

八月十六日。

杜宁在岚州城文院讲学传道,开创杏坛圣地的事情刊登诸国文报头条,引起了诸国文坛的轰动。

那些反对杜宁《华夏新律》的读书人这时候才意识到,杜宁的法家圣道新思想将会对人族有着重大的贡献和影响。

能够开创杏坛圣地的思想,岂能是颠覆人族秩序的思想?

众多法家读书人开始进行了深思和反省,难道从一开始,真的是他们这些反对杜宁思想的读书人错了吗?

如果他们没有错,那么杜宁就不应该能开创出杏坛圣地。

同样的道理,杜宁能够开创出杏坛圣地,说明杜宁的思想并没有错。

更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就连法家半圣彭星河也都在众怒睽睽之下拜杜宁为师,向杜宁学习他的法家圣道新思想。

若是杜宁错了,那岂不是说明法家半圣彭星河也错了?

诸国许多法家读书人极力反对杜宁,可对于法家半圣彭星河则是非常的支持。

结果彭星河跑去杏坛拜师杜宁,让杜宁成了半圣之师,险些让一些法家读书人的文胆承受不住崩溃。

这实在是太荒谬了!

说来说去,最后还是那些针对杜宁的法家人错了。

由于杜宁开创杏坛圣地,将众多圣杏果实交由圣院分配,为了表彰杜宁的功绩,圣院也投桃报李赏赐了许多神物送给杜宁。

比如能够解百毒的神药、增长才气力量的宝玉、以及一些半圣手书。

半生手书乃是半圣亲手抄录的儒家经典书籍,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通常只有众圣世家的读书人才能够资格阅读。

然而杜宁的杏坛诞生了诸多圣杏果实,有大功于人族,所以圣院才会破例让杜宁阅读半圣手书。

对于能够窥探圣道的杜宁而言,半圣手书可是大有用处!

同日。

云国泓轩帝在金銮殿上颁布政令,即日起在云国施行《华夏新律》,在全国进行法律改革。

杜宁是云国走出去的读书人,开创杏坛圣地以后,又一次为云国争光。

于是,泓轩帝力排众议,将《华夏新律》奉为治国典籍。

杜宁在岚州城做了一个好榜样,云国又怎么能够没有表示?

虽然依旧有许多顽固的法家官员反对,但是在朝堂之上,支持杜宁《华夏新律》的官员更多,那些顽固的法家官员万般无奈,也只能是任由潮流去了。

就在泓轩帝下令全国改革法律以后,云国各州、府、县境内的百姓们欢呼雀跃,好像是即将过年一般高兴。

而许多世家则非常的不高兴,因为云国一旦施行《华夏新律》,将会间接性触犯到他们世家的利益,于是便有一些世家带头反对,结果所有反对的奏折刚到中书阁,就都被泓轩帝不客气的驳回。

苏州文院。

叶惊鸿的鸿雁印收到了一封来自京城的传书,在阅读完其中的内容以后,叶惊鸿脸上流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开创杏坛圣地,革新法家思想,杜宁这小子,他已经远远超越了我……”

叶惊鸿想起就在两年多前,杜宁还是一个刚刚踏上儒道的年轻学子,也正是因为杜宁写的一首《竹石》,让叶惊鸿注意到了杜宁,在得知贤王党的官员要对杜宁不利以后,便亲自前往南平府救了杜宁一命。

转眼两年多的时间过去,杜宁被封为人族文君,成为能够探索圣道的大儒,甚至还成为了半圣之师,让更多的人敬佩,无论是对人族的功绩还是文坛上的成就都完全超越了叶惊鸿。

叶惊鸿高兴的同时也有几分心有余悸,幸好杜宁当初并未被贤王党的官吏所陷害,否则人族将会痛失一位文君,甚至痛失一位未来半圣。

叶惊鸿的心中坚信,既然杜宁能够开创出杏坛圣地,能够当上半圣彭星河的老师,那么以杜宁的资质,将来也必定能够封圣!

“只可惜未能亲眼看见杜宁开创杏坛圣地,也不曾亲眼看见他词成传世,倒是一个遗憾……”

叶惊鸿由于公务繁忙,故而没有参加杜宁的讲学传道,让叶惊鸿感到几分可惜。

因为云国苏州文院也要举办中秋文会,需要他这个院君主持大局,若不是因为实在走不开身,叶惊鸿又何尝不想前往岚州城听杜宁讲学传道?又何尝不想亲眼目睹杜宁写出传世之词呢?

叶惊鸿稍微叹了口气,然后他使用鸿雁印传书,将这个好消息传达给了南平府文院的东方雄,也让南平府的朋友们也跟着一起高兴高兴。

除了杜宁开创杏坛圣地的事情之外,在中秋文会之上,杜宁的《水调歌头》与张石松的《望月怀远》也成了诸国文坛之上热议的话题。

一首传天下诗,一首传世之词,成为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张石松在辽国文坛上发布文章,称已经收到了杜宁的回礼,虽然他并没有与杜宁见面过,却无比的仰慕杜宁的才能,他会将《水调歌头》珍藏起来,代代相传下去。

许多辽国读书人气得不行,特别是秦家和柯家的读书人,对张石松的这个行为非常的不满,张石松这么做法简直是在助长杜宁的文名。

也有一些辽国人则是称赞张石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