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无忌见状,也在心里称赞这两人是聪明人。
尽管张无忌真的会遵守承诺,封他们为开国郡王。
但他们能不能服众,以后会不会被群臣孤立,甚至弹劾,就不是他的事情了。
张无忌闻言,也没有虚伪的客气一下,他随后说道:“哦?既然二位爱卿不愿意进爵,那么朕也就不勉强了。那方爱卿仍留‘衢国公’封号。而陈爱卿就封‘南安公’吧。”
面对张无忌的敕封,这两人依旧拒绝。
陈友定最先开口说道:“臣再请陛下收回成命。”
方国珍见状,也是附和着说道:“臣也一样。”
张无忌此时不解的问道:“二位爱卿为一方诸侯,如今诚心归降撤藩,朕自不必薄待,二位爱卿这就不必推辞了吧。”
陈友定闻言回答道:“陛下厚爱了。若是陛下封赐微臣,那便封臣为世侯即可。微臣闻蒙元旧臣洛阳候李思齐也投效在陛下麾下。李侯爷祖上为蒙元开国贵胄。臣也算是降将,他既封侯爵,那么臣理应不高于他才是。”
方国珍也是顺着陈友定的话茬说道:“陈帅所言极是,论及抗元的功劳,天下义军中无人能及刘大帅,刘大帅尚封公爵。臣功勋不及刘大帅。也请陛下赐臣侯爵。”
张无忌见这两人这么识时务,也彻底打消了后期整他们的心思。
于是说道:“好吧,既然二位爱卿如此,那朕也应成人之美。封方爱卿为临江候,食邑一万户。封陈爱卿为镇南候,食邑一万户。二位爱卿这就不必推辞了吧。”
听完张无忌的话,两人纷纷跪倒在地,领旨谢恩。
见到他们两个这“狗奴才”的样子,张士诚十分鄙夷瞪了他们两个一眼。
但朱元璋对此却是面不改色。
本来朱元璋也只是想拉他们两个下水罢了,既然这两个都是聪明人,不肯上套,那么也算他们两个走运。至少张士诚这个“傻瓜”,还是放不下所谓的虚名的。有他在自己的手里,朱元璋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自从昨天回到驿站后,朱元璋便在冥思苦想目下的对策。
朱元璋也深知,元廷势微,来日一统中原,匡正天下者必是张无忌无疑。
而此次的招安大会,便是张无忌给他们最后的机会。也是张无忌最后的情面。
因此朱元璋也犯了难。他既不想就这么把来之不易的江山拱手送出去,也不愿跟张无忌撕破脸,彻底断送了九族的性命。
而朱元璋也自知自己跟张士诚不一样,张士诚反对张无忌,完全可以翻起浪花来,但若是自己这个出身明教的人反对张无忌的话,那么军中必然会哗变。
之前朱元璋假借明尊之名,迅速壮大起来的军队,眼下也成了他投鼠忌器的掣肘障碍。
不过经过朱元璋冥思苦想一夜后,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的对策。
那便是“纵横捭阖”之术。
朱元璋跟张无忌提条件,不过是想拖延削藩的日期罢了。
但是他不是给自己拖延,而是给张士诚拖延。
朱元璋了解张士诚,尽管张士诚跟元军大战过几次,但双方暗中仍有往来。
张士诚如果没有当场答应撤藩的话,那么回去之后必然会反。而且还是联合蒙元一起反。
到时候朱元璋就坐看张无忌与张士诚这“二张争霸”。
若是张无忌胜了,那么那个时候天下大势已定,自己再撤藩投效,负荆请罪。有徐达,常遇春这些跟张无忌有旧的人给自己求情,纵使保不住王爵,自己以后仍不失封侯之位。
而且负荆请罪的时候,朱元璋也已经想好了对策,他就对张无忌说,他看出了张士诚的不臣之心,打算“坑”他,让他的狼子野心暴露。
有这个勉强说得过去的理由在,之后再加上徐达和常遇春等人为自己求情,张无忌也没理由杀他了。
但若是元廷和张士诚胜了,那么张无忌必然会元气大伤,朱元璋就可以继续裂土封疆。
而张无忌兵强马壮,元廷与张士诚胜了,必然也会是惨胜,而自己调集兵马趁机北上消灭张士诚,趁势吞并江淮,然后携胜利之势北上,纵使不能做到“先入咸阳者王”,也能夺取齐鲁的大片领土。
等着张无忌从失败当中恢复过来的时候,那么他朱元璋也已经羽翼丰满了。
到了那个时候,他裁撤掉明教系的将领,让明教系的兵卒们回乡屯田。站稳脚跟后,效仿方国珍在元廷和明尊之间摇摆。便可立于不败之地。之后待时而动,未必不能一统天下。
因此今天朱元璋才一反常态的答应了撤藩,甚至拉着陈友定他们一起下水。
这便是朱元璋想给张士诚找几个盟友。甚至还能趁机吞并他们。毕竟他们的地盘都跟朱元璋接壤。只可惜方国珍和陈友定不似张士诚那般“愚蠢”没有上当。
见到张无忌跟方国珍他们谈妥了,朱元璋继续说道:“除了保留王号,臣还有个不情之请。”
张无忌虽然有些不耐烦,但脸上依旧是面不改色的问道:“有什么话,爱卿但讲不妨。”
朱元璋继续说道:“户籍交接,军户交接,赋税交接,这些事情都需要好好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