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
“这东西是美洲当地土著的重要粮食来源。”
“传播过程也是因为大航海时代,那些欧洲人带回殴州的。”
“至于什么时候传到华夏的……”
“这个说法就有点多了。”
“有说是明朝嘉靖与万历时期,李时珍修订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玉米的描述。”
“但也有人说,在元朝的时候,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了。”
“元朝时期,一个叫贾铭记载的《饮食须知·谷类》中,这样记载道:玉蜀黍即番麦,味甘性平。”
“元朝时期,一个叫李东垣,也在《食物本草·谷部》中记载道:玉蜀黍:一名玉高粱,种出西土。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出三四尺,六七月开花出穗,如秕麦状。苗腋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粽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
“但不管如何,当时都没有大规模种植。”
“而玉米的优点也很明显,有较强的耐寒性,甚至,还有较强的耐旱性,哪怕在贫瘠的土壤中,玉米也能适应,完全可以广泛种植。”
“一般三到四月播种,七到八月成熟。”
“当然,玉米也有些费地,要么轮换着种,要么在种玉米的时候,套种大豆。”
“豆根可以肥田,大豆也不抢玉米的阳光。”
“一亩田不仅可以收获玉米,也能收获大豆。”
“大豆就是菽,是华夏本土就有的东西。”
“当然,不仅仅是大豆,土豆,花生等,也可以一起套种。”
“而要说到产量的话。”
“且不说那些培育好的高产特殊品种,就说一般的正常品种。”
“一般情况下,亩产为一千至一千四百斤左右!”
“高产地区要高一点,有一千六到两千四百斤左右!”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良田,好田,肥田,甚至可以达到三千四百斤!”
“换算成石的话,亩产也有六石到二十二石左右!”
“以上,就是玉米的情况,虽然比不了土豆的产量,但也比其他粮食高很多。”
“接下来是红薯。”
“红薯,也叫番薯,甜薯,甘薯等……”
“这玩意也是美洲那边带回来的。”
“传入华夏的时间,大概在明朝万历年间。”
“据说,红薯引进第一人,名叫陈益,是粤地虎门镇人士,明朝万历八年,陈益跟随有人去安南,当地酋长以礼相待,每次宴请,都有味道这道菜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这便是红薯。”
“之后,陈益就留意起红薯的生长习性与栽培方式。”
“他发现,这玩意,不仅产量高,甚至只需要一株一节藤,放在地里也能长出红薯来。”
“于是乎,两年后,他冒着杀身的风险,收买了酋卒,将薯种藏在铜鼓中,偷偷带回国!”
“回国后,他就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收获成功后,就决心大规模将这红薯推广。”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例子。”
“也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福建人,名叫陈振龙,他常年在吕宋地区做生意,见到当地种植着一种甘薯作物,其甘薯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
“想到老家山多田少,土地贫瘠,于是,他就决定将其带回去!”
“但当时的吕宋,正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不允许甘薯出境,陈振龙绞尽脑汁,于是乎,将红薯藤绞入吸满水的麻绳里,并且在麻绳表面涂满无垢,巧妙的躲过殖民者的检查后,终于渡海回国!”
“红薯传入后,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有记载称: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
“当然,红薯不仅块茎可以吃,叶子也可以吃,嫩叶炒着吃,涮着吃,煮着吃都可以!”
“老叶藤,就可以喂猪,喂牛,喂牲口等等!”
“诚如之前所言,这红薯也不挑地,良田荒地皆可种。”
“但红薯怕冷,不耐寒,属于喜温植物。”
“同样的,红薯吃多了也烧心!”
“而要说产量的话……”
“一般情况下,五千到八千斤是有的!”
“而优良品种,甚至可以亩产一万斤!”
“相当于亩产三十三石到六十六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