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犯了众怒(2 / 2)

而且,太祖皇帝就埋在金陵,开国之君埋南边儿,后继之君埋北边儿,这样大不孝的行为,不骂你骂谁?

当然,众臣子反对的真正原因,是他们的根儿在南方,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去北平。

去了北方就无法利用官员身份,为家族谋福利,无法圈钱了;

再者,江南气候宜人,北平乃苦寒之地,时不时还有沙尘暴,鬼才乐意去。

僵持许久,最终朱棣玩不起,打死了两个骂的凶的言官,草草散朝。

……

御书房。

李青、道衍,与朱棣相对而坐,太监退下后,朱棣将迁都的想法简单说了一下。

“中原自古祸患,皆来自北方,独守江南实乃下下之策,且易滋生腐败。”朱棣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若将京师重地迁至北方,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会死命相守,可保长治久安。”

“皇上英明。”二人拱手。

“朕不是听你俩拍马屁的。”朱棣道,“朕是让你们想想办法,如何摆平群臣。”

两人对视一眼,皆无言以对,这次是动了群臣的根儿,根本不是简单用计谋就能行得通,况且,那些人也不是傻子。

沉默良久,道衍开口道,“皇上,不若折个中,迁都长安,亦或天下之中的洛阳。”

朱棣摇头拒绝:“朕不是让你们折中的,迁都北平,朕势在必行。”

道衍:“……”

见二人不说话,朱棣有些恼了,“你俩平时一肚子坏水儿,这会儿都去哪儿了?”

李青苦笑道:“皇上这是个死结,不管用什么手段,他们都不会同意的,除非……”

“除非什么?”

“硬迁!”李青道,“以天子之威、帝王之势,迫使群臣同意。”

道衍微微颔首,“想让群臣心甘情愿的同意迁都,根本不可能,若要迁都,只能用下策。”

朱棣无奈道:“真就没有其他办法了?”

二人摇头。

“行吧!”朱棣叹了口气,“来人,去传锦衣指挥使纪纲过来。”

~

锦衣卫全面出动,在百官家门口整日整日地晃荡,也不拿人,就那么干晃悠,让群臣心里发慌。

一连数日后,朱棣再次提出迁都,群臣仍旧激烈反对。

朱棣也不勉强,只是没过几日,就有几个大官查出重大贪污受贿罪行,被押上了断头台。

又过了几日,朱棣再次提出迁都,群臣还是反对,但大多数人已经没那么激烈了。

朱棣依旧不勉强,又咔嚓了几个。

如是者三四次,当朱棣再一次提出迁都计划,群臣不同意,却也不敢出言反对,个个沉默。

朱棣以‘不说话便是默认’为由,开始令人招募顶级工匠,建造北平城。

迁都北方这一决策,以李青后世的眼光来看,实乃高明之举。

因为这样可以把经济化中心,军事化中心,分离开来,形成一南一北的政治格局。

以军事来管控经济,远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好的多。

解决了经济、军事盘根错节的局势,于国家大有益处。

自朱棣之后,北平就一直是华夏的京都所在,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就现阶段而言,北方的经济、人口、粮食,都远不及南方。

而迁都北平后,有了官员、皇室,以及大量军队的加入,北方的钱粮根本支撑不起。

想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得凿通、开大运河的口子,以达到供养京师的目的。

因此,通运河的大工程开始了。

这次,比之前治洪用的工匠多了两倍有余,足足三十万,钱粮用度那叫一个高,再加上京师的建设,朝廷花钱已经不能用流水来形容了,简直就是烧钱。

下西洋是赚了大钱,但以这种花钱速度,也撑不了多久。

于是乎,朱棣命三宝积极准备,为下一次出海做准备。

为了筹措贸易货物,让宝船尽快出海,朱棣进一步压榨富绅,君臣关系几乎快到了决裂地步。

朱元璋狠,朱棣更狠。

文臣本以为熬走了老朱,春天就来了,结果却碰上了这么个货,死的心都有了。

俗话说,哪里又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富绅不敢造反,但恶心朱棣还是能做到的。

于是乎,各种恶心朱棣的事情接踵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