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陇右之战的先声(1 / 2)

日近中午,赤坂东边山道之上,逶迤迎来了一支整齐的汉军队伍,这正是结束了东三郡之战的王平、费祎所率领的汉军。

诸葛亮、吴懿、杨仪及丞相府诸曹站在营垒前等候,中军将士更是在路边站满了,这一战,是近几年汉军第一次正面击败魏军、收复旧有疆土。

“丞相,子均看来确实是一员将才,东三郡之战,他打的漂亮。”吴懿站在诸葛亮身侧说道。

诸葛亮也很是感慨,点点头说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此战虽有前期部属,但也多有需临机处置之事。”

“子均和文伟以五千兵力击败魏军五万大军,又能妥善处置吴军北上和孟达反复这种困难局面,两个人的搭配也可谓是顺畅。”

自从五虎将接连去世、夷陵一战损失大量汉军中坚将领后,诸葛亮时长感觉到可用之人很少,这也是宋白在光幕之中反复讲过的。

大汉如今局促一州之地,本身就辎重短缺、兵卒单薄,这导致汉军不能和魏国一样,裨将军、偏将军也能动辄带领上千兵力驰骋拼杀,积累经验,提升不足。

所以这些年诸葛亮开始尝试文武搭配,以一吏才或偏将搭配一主将,相互配合征伐镇守,以互补不足,或者互相积累经验。

计划中的赵云和邓芝就是这种搭配,而王平、费祎两人则成功实践了这种做法。

“子均稳重,但战场上的事情经验丰富,文伟跳脱,但熟悉外交往来,两个人相互配合确实有良好效果。”

诸葛亮点点头,两个人搭配的好,王平为主将但不争不抢,费祎为辅佐明白轻重缓急,这也是很大原因,可这样的情况可遇不可求,比如杨仪和魏延。

想到这里,诸葛亮轻叹一声,心里想杨仪、魏延若是如同王平、费祎一般,汉军局面更是会大大改观,可惜这个愿望暂时还没法实现。

“威公,下一步东征将士安排都妥当了吗?”

“丞相,都安排妥当了,子均东进之时从中军划拨兵卒继续返回沔阳驻地,未来驻守黄金围的兵卒这几日修整之后,即刻随子均返回黄金围。”

“另外三千上庸军已经驻守至西城郡,现在暂时由吴领军及上庸城降将王冲统领,汉中兵力调配完成后,西城郡郡兵即西进入汉中,如此完成上庸、西城两郡兵力替换,以坚兵卒之心。”

诸葛亮点点头,杨仪的公务处理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一般诸葛亮只需要把一件事简单交代几句,他就能妥当安排推进,乃至能梳理错漏。

东三郡的西城和上庸,是汉水中游重镇,这两地虽然土地贫瘠、户口稀少,但依然有重要作用,对未来大汉处理与魏、吴关系有很大影响,需要细致处理。

孟达叛汉降魏时有四千部曲,这支部队多年来在孟达率领下守卫上庸,是孟达掌握的核心力量,孟氏一族倾注了大量心思。

但这支部队最开始是刘璋从益州派出的州兵,不少人都来自于益州各地,很多人家口亲属还在益州,并不全算是外州兵。

所以这些年这支部队在上庸虽然与益州隔断,难以联系,但如今孟达带领上庸又投了大汉,这批兵卒其实大多都心向益州,也因此对大汉颇有好感,部队的忠心还可以信任。

但西城郡申仪部就不同了,申仪是西城大族,其部曲与大汉并无太多联系,且大多都长久居住当地,对申氏一族很是忠诚。

如今虽然申仪被吴班截断了与魏国联系,又因为上庸城投了大汉,因此也举城投降,但申仪对西城郡的控制,不是孟达能比的。

申仪其人在魏时也颇为跋扈独立,乃至私刻印章,在西城郡算是一方诸侯。

所以在处置西城郡、上庸郡时诸葛亮与僚属商议,趁着中军依然驻守西城之际,由上庸军团驻守西城,西城军团则西调汉中,完成部队的轮换,如此逐渐加强大汉对西城的控制,这就是杨仪刚才讲的“以坚将士之心”的用意。

这时候,诸葛亮、吴懿等人听到远处传来了此起彼伏的呐喊声,是王平部到了。

诸葛亮收回了思绪,微笑说道:“好了,我们去迎一下子均、文伟和东征将士吧。”吴懿、杨仪等人点头施礼,随后跟随着诸葛亮朝前走去。

此刻的王平和费祎也看到丞相竟然亲自出迎,心中满是激动和骄傲,赶忙下马,远远地便高呼丞相,快步迎了上去拜倒在地,而两人直到迎到诸葛亮身前,从东征开始就悬着的心,才真正放了下来。

诸葛亮心中也很是激动,赶忙伸手将两人扶了起来,微笑着看着两人说道:“子均、文伟,你们与众将士此行辛苦了。”

“丞相,此战所幸未辱使命,我等率军回师复命!”王平和费祎起身说道,随即就被众人拥着朝大帐而去。

本次东征,诸葛亮在宋白建议下大胆启用降将王平,而王平之表现也赢得了诸葛亮和汉军上下的信任,诸葛亮签发丞相府任命,以王平为讨虏将军,黄金围督如故,让王平事实上成为了汉中东部后方防线、监视西城、上庸动向的核心将领。

费祎随同东征也历练了军旅之事,展现了从容的事务处置能力,所以诸葛亮升费祎为步兵校尉,丞相府参军如故。

同时,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