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李贽的战斗力(2 / 3)

长,武昌的人情世故都还没搞明白,现在遭遇这迎头非难,你可要撑我啊!

曹国宗也很为难。

他是官场上的人,排资论辈是重要原则之一。

耿定向是科试老前辈,又曾经做过右佥都御史,官阶不比自己小。虽然他自辞,不再享受官阶待遇,但他在湖北士林里的影响很大。

自己在布政司,分管职责之一是礼曹,包括学政。今日要是跟他对上,不利于以后开展工作。

但是任由耿定向发威,江夏公学还没开学就被迎头一棒,学政厅和礼曹威严何在,本官的威严何在。

曹国宗清了清嗓子,正要开口,李贽出声了。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众人闻声转头,两百多双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他。

「楚侗先生问,孔圣人神主牌位何在?」

耿定向不怀好意地盯着他,气势更盛,「没错,老夫就问江夏公学为何不供孔圣人神主牌位?」

站起身的李贽答道:「江夏公学为何要供孔圣人神主牌位?

孔圣人神主牌位,自然供奉在孔庙。江夏公学,乃朝廷所立,不是一家一门的私学,为何要供孔圣人神主牌位。」

耿定向脸色大变。

他主持的问津书院,位于武昌府旧邾城地(新洲区)。

西汉年间,当地出土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大字。于是淮南王刘安在出碑处修了一座孔庙,又把当地的山改为孔子山。

前唐杜牧任黄州刺史,改孔庙为文宣庙,开始在此讲学。南宋时被称为孔子庙学,朱熹曾在此讲学。

到了前元,湖广儒学提举龙仁夫,晚年隐居孔子山中,在孔子庙右侧修建学舍,立院讲学,正式创建书院。

到了国朝,改名为问津书院,属于湖北境内孔教儒家丶程朱理学最顽固的「堡垒」。

李贽此答,不仅说明了江夏公学不设孔圣人牌位的正当理由,还暗指问津书院从孔庙附属学舍起家,讲述的不过是一家之言,不足为道。

耿定向双目喷火,「公学公学,不供孔圣人牌位的公学,究竟教的什麽学问,育的又是什麽人?」

李贽的回答掷地有声:「公学教的是强国富民的学问,育的是天下为公的学子,故而叫公学!」

天下为公!

众人一片哗然。

读过圣人经义的士子,都能背得出来自《礼记礼运》的典故名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

江夏公学都立志于天下为公,拜不拜孔圣人牌位,还真是说得过去。

毕竟这天下有皇上,有万民

耿定向气得脸色发黑:「哪里来的邪说异学。

四书五经,篇篇讲的都是治国大同的道理,千百年无数仁人志士皓首穷经丶镂心鉥肝,所求也都是天下大同。怎麽到了你嘴里,如此不堪?」

李贽嘴角浮起轻蔑的笑意:「为天下大同在四书五经里皓首穷经,都镂心鉥肝了千百年,那老夫试问,可曾实现过?」

耿定向一口老痰卡在喉咙,卡得他直翻白眼,身子直挺挺往后倒。身后的耿定理连忙扶住兄长,不停地给他轻拍后背。

过了好一会,耿定向才把这口老痰吐出来,慢慢地缓过劲来。

站在旁边的李万意差点笑出声。

卓吾公出马,那就百无禁忌。

李万意在北京国子监读过书,是卓吾公的学生,知道当年卓吾公提出新学时,饱受无数指摘和攻击,几乎天下大部分士子都与其为敌。

卓吾公能坚持到现在,还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宗师,把新学变成大明显学,除了皇上的力挺和东南新势力的暗中支持外,还跟他自己努力有关系。

最艰难的时候,他被无数的名士大儒包围,几乎被无穷无尽的指摘和辱骂给淹没。

但是卓吾公毫不气馁,他一边与人辩论,一边总结自己的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同时还与同善的士子们,如徐渭丶潘应龙丶王一鹗等人讨论,四处学习,取精用宏。

据卓吾公自己说,他能够把新学完善一新,核心部分来自向皇上请教到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当时他在西苑向皇上请教了许多问题,皇上随口回答,字字珠玑,句句玄妙。

卓吾公说他大受启发,进而把新学完善妥。皇上也把与卓吾公讨论时有感而发的文字整理,变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在公学和国子监都传疯了。

卓吾公有了加持后,开始把围攻他的名士大儒们辨得目瞪口呆。名声大噪之后,他又极力推广新学。

新学不仅理论扎实,让人信服,更是面貌一新,与奋发图强丶欣欣向荣的时代脉搏相契合,很快受到年轻学子们的追捧,迅速传播开来,成为显学。

李万意当年可是看到卓吾公在国子监,如何地舌战群儒,把十几位名士大儒辨得羞愧难当,掩面而走。

那些名士大儒,各个比耿定向厉害多了。

今天卓吾公没把你激得狂喷三斤鲜血,已经是嘴下留情了,应该是不想在江夏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