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七八岁的稚童在田间小路中飞奔,脚步疾步、神色兴奋,在一条条田埂间蹦蹦跳跳,一溜烟的跑向距离田野不远的一条官道。
看儿童的脚步就知道是个平日里极其不安分的主,好动贪玩。
“噗噗噗~”
官道的两侧挤满了百姓,一个个翘首以望,还有沉闷的声响在空中回荡着:
“噗噗噗~”
个子矮小的稚童就在大人们的缝隙间不断向前挤,惹得周围人群一阵不快,但当他们发现是个小孩子时又扭过了脑袋,没有多加计较。
小孩子费了好大得劲,好不容易才来到了人群前列,看到了官道中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黑甲士卒正在道路中央行军,四五人一排,一个个昂首挺胸,大步向前。
每一段步军的后面都跟着数十辆马车驴车,满载着军械、粮草等辎重,一队接着一队。
一面面军旗在寒风中高高矗立,硕大的“凉”字不断起伏,遮天蔽日而来。
除了大队的步卒和马车之外,还有一队队骑卒在道路两边往来穿梭,维持着队伍的齐整。
全军鸦雀无声,没有怒喝没有低喝,只有整齐划一的脚步声。
“噗噗噗~”
“噗噗噗~”
每一步都踏在了老百姓的心头。 狭长的行军队列顺着官道一路远去,压根就看不到尽头。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整整两天,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步军经过,官府也不再戒严,彻底放开了消息。 这里可是嘉隆关,这些军伍肯定都是从中原之地赶回来的。 所有人老百姓都意识到: 大军回来了! “噗噗噗~” 越来越多的百姓聚集在了官道两侧,夹道迎接这些远征中原两年之久的家乡子弟。. 有的人是从十几里外的村庄闻讯而来,有的人还端着干粮、瓜果,想要硬塞给这些将士。 回应他们的是一声声道谢以及委婉的拒绝,不断能看到百姓和军卒来回推搡的场景。 大军出发之前早有军令发出,沿途不得扰民,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军法从事! 渐渐的,百姓们红了眼眶。 因为他们看到有的士兵衣袖处空空荡荡,显然在大战中少了一条胳膊;有的浑身还缠绕着绷带,脸色苍白…… 绕是如此,大军军阵依旧整齐。 “幺儿!幺儿!” “幺儿,往这里看!” 人群中突然有一对夫妻兴奋了起来,冲着行军队列不断的挥手,神情亢奋。 他们在行军队伍中发现了他们离家两年的儿子! 夫妻两从昨天听到消息时就赶过来守着,仔细的看过每一张路过的面庞,总算是等到了他们的儿子。 看到儿子的这一刻,两位老人觉得这两天的辛苦付出都值了。 “幺儿,幺儿啊~” 一声声的高喝终于引起了军中一名年轻士卒的注意,当这位年轻汉子扭头看过来的时候,二老的眼眶完全湿润了。 瘦了,他们的儿子瘦了很多。 这支步军恰好是由夜潇潇统领,马背上的夜潇潇听着父母的叫声心中很不是滋味。 这些凉地的父母将家里的儿子交到他们手上,回到了却依旧不能和家人团聚。 因为他们还有更惨烈的大仗要打。 “爹~娘~ 原谅儿子不孝~” 年轻士卒心头发颤,只是在心中默默的念叨了一遍,随即就咬着牙继续往前走,很快就消失在了父母的视野里。 留在原地的母亲痛哭出声,思念之情在这一刻被彻底宣泄出来。 “婆娘,别哭了!” 反倒是那位当爹的板起了脸,沉声道: “哭什么!咱们儿子是去北边打蛮子了! 替咱们保家卫国! 哭哭啼啼的像什么样子,让乡亲们笑话!” 夫人抽搐着止住了哭声,目光还在使劲的向远处看去。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么这儿子从南到北,横跨半个中原,如今又要投入到新的战场中去。 哪个父母能不忧心啊? 从辽东到北凉,现在所有的入关通道都有大队军卒在行军,数万之众分成无数的小队开赴边关。 这些将士都是两年前跟随尘岳南下的悍卒,他们都有着兄弟姐妹、父母妻儿。 谁又不是旁人的心头肉呢? 但他们没有犹豫、没有退缩,毅然决然的前往北方的边关,去和燕戎蛮子厮杀! 你只能看到无数的军卒正在回乡,但你别忘了,数以千计的凉地儿郎将命永远的留在了中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