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高衡和葛蕊芳享受着新婚时光,整个谅山府包括周围的兴华军控制区的士兵和百姓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的时候,远在云南最北部的永宁府,却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全局走向的事件。
自从昆仑关战役结束之后,高衡麾下大军班师,按照成子龙三步走的战略计划,其实按照顺序应该从消化云南开始,但因为高衡和宋应升反应迅速,兴华军反而是抢先一步实现了剩下两个战略目标,其实从难易程度上来说,消化云南是最困难的。
虽然兴华军已经较深介入了云南地方事务,但一方面云南土地广袤,人口众多,而且多民族聚集,光是处理这些问题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试想,沐王府在云南耕耘了快三百年,这才有了今天的局面,但是沙定洲一乱,兴华军一进入,沐王府的局面就土崩瓦解。那反过来说,兴华军作为一股外来新兴势力,现在是靠着兵强马壮压制住了各方势力,再加上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吸引各方势力合作,这才站稳了脚跟,如果这些都失去的情况下,这些土司又有谁会听从华军的调遣呢?
所以从现阶段来看,最重要的就是时刻保持在云南当地强大的军事存在,只要军事上保证云南各地不乱,兴华军就能腾出手来逐步消化云南。
因此,从五月份之后,兴华军就对云南开始了梯次增兵的计划,正好现在兴华军的兵力正在急速扩张,统帅部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随着兴华军控制区不断扩大,军队的数量必须要跟上,在各个方向上,都需要有足够的兵力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威胁。
目前,按照计划,兴华军的总兵力已经扩展到近二十五个旅,随着战马数量的不断增加,第二个骑兵旅在后方受训已经基本结束,高衡将新编骑兵旅和两个新编步兵旅全部调入云南,另外调集一个新编炮兵营在昆明驻防,第一批增兵一万,连同原本在云南的两个旅,以及高平府边境的一旅和一个炮兵营,光是云南境内兴华军的兵力就已经增强到一万七千人,而高平府的一个驻防旅随时都能北上从孟雄的地界进入云南。
如此计算,实际上兴华军在云南的军事存在已经达到了两万人,五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两个炮兵营,这已经占到了兴华军总兵力的四分之一,不可谓不强大。
即便如此,按照统帅部的既定方案,后期还要继续增兵,至少再增加一万人,一个骑兵旅、两个步兵旅和一个炮兵营,但目前,兴华军已经是新兵满营,除了参加昆仑关战役的老兵被整编成一个步兵教导旅、一个骑兵教导旅和一个炮兵教导营之外,剩下的老兵全部被打散进入各个新训旅担任军官,充实基层力量,以期在短时间内训练出一支具备一定战斗力的军队。
军队的人数增加了,编制就要重新规划,高衡毕竟是来自后世的我军精英,在后世,我军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师改旅的战略规划,师改旅的好处显而易见,取消师、团两级编制,使得指挥更加扁平化,命令传达效率很高,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原先是师、团、营、连,现在直接是旅、营、连,少了一级,在作战时候就能节省上报时间,使得命令传递更加高效,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所谓兵贵神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高衡在建立兴华军的初期就制定了旅、营、连三级单位,使得兴华军在战场上一直能高效作战,高衡的命令甚至能迅速传递至最下方的连排级作战单位。这也算是后世科学的战场指挥体系对古代战场指挥体系的吊打。
但是随着兴华军的不断扩大,最上层的旅级作战单位已经不能囊括整个战场的作战需要,就比如这次昆仑关战役,算上后续到达的各路援军,实际上高衡基本上是指挥两万多人作战,这在后世几乎就相当于一个军,所以在旅级作战单位之上,有必要再设立一级作战单位进行指挥,这个单位就是军。
高衡的构想是先集中设立,后分散使用。道理很简单,古代战争,兵力集中,本质上,人类在二战之后才抛弃了大兵团对战的作战思维,比如高衡在进入军队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听军中老将们说过,当年沙漠风暴行动对全世界来了一次极大震撼,谁都没想到战争还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再也不是二战那种大兵团、大集群硬碰硬的正面对决,甚至已经发展到谁组织大兵团行动,谁就会被占据优势海空力量的一波带走。
但是在明代,依然还是大兵团对战盛行。只是高衡不知道的是,在他穿越之后,世界上又发生了一场大战,交战双方作为红色巨人的老大老二,在后世那种极其发达的科技条件下,其作战方式竟然退化到了一战时期的堑壕战,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这也充分证明了,当全面战争开启的时候,什么先进的战略战术都没用,本质上还是比谁的填线部队多,谁的枪多。
因此,兴华军不能墨守成规,还是要在旅级作战单位上设立军级作战单位,保证大兵团作战时候的统一指挥。
经过研究,统帅部基本确立了五旅为一军的思维,吴荣是炮兵军长,阿木担任骑兵军长,景冲、张超、宋志、王奇担任步兵军长,陆涛担任情报军军长,还有水师,目前是蒲德曼暂时管代,但水师的发展较为缓慢,暂时还不可能设置军级编制,只能先摆出个架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