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机械种田,粮价调控(求订阅!)(2 / 3)

足球场。

“标儿,可别骗咱!”

朱元璋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

他太清楚种这么多田要消耗多少人力。

全用人力耕种,起码要三百人才能在一天内翻耕完。

而且都得是壮劳力,老弱无法完成这么繁重的劳作。

“父皇,儿臣所言,皆是亲眼所见,句句属实!”

朱标直视朱元璋坚定说道:

“父皇若是不信,可再派人去关中核查。”

朱元璋缓缓坐回椅子上,回过神来。

朱标没有骗自己的必要,旁人也不会比朱标更可信。

朱元璋相信,任何人都有可能骗自己,唯独标儿和马皇后不会骗自己。

“不用。”

朱元璋摆摆手,他只是一时震惊难以相信。

冷静下来后,还是相信了这件事。

朱樉并不是第一次折腾出来这样的机器。

当年在应天府的时候,就做出过一台怪模怪样机器。

能够一天时间,插秧二十亩地,顶得上十个人的速度。

“这蒸汽机当真这么厉害?”

朱元璋略带困惑询问。

自从朱标从关中回来后,从他嘴里无数次听到所谓的蒸汽机。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 虽然不明白一个“鸡”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够做成那么多事情。

但是朱元璋还是觉得日后应当多发展这蒸汽机。

“确实厉害!”朱标脸色严肃道:“父皇也知道,二弟的秦王军这几年南征北战,虽也有军阵严明、指挥得当的缘故,但更多还是享有火器之利。”

“排枪之威,便是蒙元铁骑也不能抵挡。”

“但火枪生产速度不快,便是到今日,京营十几万将士还未曾全部换上新式火枪。”

“京城的火枪工坊,每月不过能产一千多支火枪。”

“父皇可知,二弟的工坊每月能产出多少?”

朱标没等朱元璋回答,自顾自说出答案:

“仅一座工厂,一月便能产出两万多支火枪!”

朱元璋今日震惊过许多次,已经有所免疫。

即便听到这个数十倍的产量数字,也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

“在换用蒸汽机之前,二弟的工厂虽比京城的火器工坊出产火枪多些,却也只多一倍左右。”

“换用蒸汽机之后,产能激增十倍!”

“若不是此物有毒,我当时也想从二弟那里购买一些带回京中。”朱标叹息一声,惋惜道。

“有毒?”

朱元璋问道:“毒从何来?有何危害?”

朱标将他在西安城中的见闻,还有朱樉曾经和他说过蒸汽机排放污染的问题。

都和朱元璋详细说了一遍。

“那倒是可惜了。”朱元璋也感慨道。

“机器只能省力,关中粮食大增,民众不受饥饿之苦,依你之见可还有其他原因?”

“依儿臣看,关键还是在于农场。”

朱标想了一下说道,这个问题在回来的路上,他就已经反复思考过。

江南的粮食产量,其实也不低。

毕竟江南的土地肥沃,哪怕是评为下田的土地,也能够和关中的好地相比。

关中土地用上诸多化肥之后,才勉强和太湖周边的田地,产量相似。

“农场工人,并不享有土地,他们更像是在为二弟的农场当长工。”

“每年虽然也会分润一笔钱粮,但是因为人数稀少,只需要花费一点钱就能够满足他们。”

“剩下的粮食,就全部进了二弟的秦王府府库之中。”

“二弟由此囤积了数百万石的粮食。”

一座四千亩田的农场,一年能产一万一千石粮食。

五十个农场工人,一年的工钱加上各种福利,也用不了一千石粮食。

剩下的一万多石粮食,就直接进了朱樉的腰包。

朱元璋的脸色没什么变化,朱樉的这种做法,在他看来和地主雇长工种地没区别。

只不过朱樉对长工较好,长工们种田的效率更高罢了。

但是他还是意识到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这么少的人就能够种出这样多的粮食。

剩下的人呢?

他们都不种田,难道都去经商吗?

朱标常年在朱元璋身边处理政务,不用言语就知道他在想什么。

“秦王府中在农场劳作的人很少。”

“绝大多数人,都在各地的工厂、矿山中做活。”

朱元璋想到朱樉遍布关中的近千座工坊、炼铁厂,数百座矿山、盐湖。

相信了这个说法。

哪怕每处只有几百人工作,那也有数十万人。

“他们都不种粮食,全靠买粮吃,不会出事吗?”

朱元璋是从最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帝王。

粮商们的德行,他再清楚不过。

丰年低价收粮囤积,荒年高价卖粮挣钱。

只是最简单的手段。

其他诸如大斗收粮,小斗卖粮也只是寻常。

关中如此多人,都靠买粮维持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