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远景规划(1 / 2)

大宋教书匠 文佬 1113 字 2个月前

不知不觉中,钟粟发下自己身边已经云集了不少大牛,但他也是有所侧重的,大宋要收复幽云十六州,最需要的是武将,至于文臣,大宋倒是有不少文臣只是空谈误。国。

这种空谈误。国的现象随着大宋立国越久,其实越来越严重,至于心心念念的幽云十六州,到了后来基本上变成了一种梦想一般的存在,再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下决心去实干了。

至于南渡之后,大宋其实已经彻底失去了收复失地的信心,留下一帮忧国忧民的臣子抱憾长终。哪怕是出现了岳飞这样战神级别的人物,照样被一般弄臣给迫害致死。

假如历史可以重演,大宋那帮弄臣恐怕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赵构还是会听从那些弄臣的嚼舌之词。

所以,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宋,不能真正洗涤大宋人的灵魂,最后的结果还是没多大区别。

像蔡京之类的货色,他们也算是很能能力的,但只要有这种人的存在,必定还会不断地产生下一个,只是这些人的面貌在不断地变化。

真正说起来,秦桧之流,仍然属于那些为一己私利置国家大义于不顾的人,这样的弄臣和软弱的皇帝从来都是天生的绝配,他们的默契组合,往往会将一片大

好的河山果断地推向万劫不复。

钟粟之所以选择了种师道,其实也是各种原因。

首先,种师道绝对是不亚于岳飞这种战神级别的人物,或许在冲锋陷阵上不如岳飞,但在统揽全局上有着不可思议的战略眼光。另外多年在大宋西军中的锤炼,让他对于西北战事非常熟悉。

正因为他如此深得军心,才有了原来历史线上赵佶让他赋闲的事情。

大宋的皇帝疑心病太重,总感觉将军只要握有兵权,便随时会叛国或者玩一次陈桥兵变。

这其实是一直以来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思维定式,软弱加上错误的思维,终于将一个繁花似锦的大宋江上拱手让给了侵略者,只留下了几缕忠魂的无穷叹息。

至于种师道是否会叛国,虽然说人心会变,但钟粟却知道一点,种师道没有后代,他要拥兵自重没有什么意义,其实他如果真要判,机会有的是,可不是赵佶一句话让他赋闲就能避免的。

像他这种已经达到战神级别,让西夏胆寒的人物,如果要投奔西夏,西夏国君夏崇宗李乾顺倒履相迎都不为过。

如果他要自行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疆土,其实大宋以西可以选择的地方太多了。

武有种师道,再加上张叔夜、

宗泽这些人,西北战事基本便不会有什么问题。

至于南方一代的情况,钟粟本来还没想过,但现在胡世将出现了,也算是车到山前必有路。

原来的历史线上,方腊起义也大大削弱了北宋的力量,但现在没有了花石纲,同时又有了高产作物,这样此长彼消的结果便是大宋子民有吃有喝,谁还愿意去早饭,除非脑子烧坏了。

这样一来,南方有一个胡世将,其实都有点浪费。

至于文臣,显然更充裕,李纲现在算是自己的徒弟辈,叶梦得也是自己绝对的底细,老一辈有曾布章惇张商英这些人再撑个十来把年,后继大大有人。

当然,现在陆宰、赵鼎也出现在了政治舞台上,更是一片大好图景。

至于赵佶一朝历史上本来就有的那些坑货,有些还存在废物利用的价值,但这不是钟粟要考虑的问题,首先要让这些品性纯良的人到位又有决心的主战派到位,那些人自然而然变成了打下手的。

宋徽宗赵佶本来在登基之初还有过一番励精图治的壮志雄心,但随着后来西北战争迟迟不能取得非常满意的战果,再加上蔡京之流的出现,他也开始了享乐主义的腐败之路。

一个人在目标迟迟不能实现的时候

,往往会出现懈怠情绪,这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如果放在一个帝王身上,那便有些不合适了。

赵佶继位的时候,大宋国力其实其实仍然处在一个非常不错的状态,后来的逐渐衰落,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赵佶的玩石头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

除了这些,大宋的军队其实也存在臃肿不堪的情况,为了防止乱民造反,宋朝的政策是,只要某处发生灾害,朝廷便以招兵的形势来环节灾情,如此一来,大宋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到了神宗时期,据历史上的记载,军队的人数居然达到了将近一百五十万人。

大宋的人口基数是不小,高峰期差不多一亿人,一亿人中有一百五十万的军队,这个比例还是偏高。

其实,如果放在后世,或许还可以,但在古代社会,辎重的运输之类,成本非常之高,这样算来,其实对于民力国力的负担极其沉重。

人数一旦太多,自然意味着精兵的数量不够多,如此一来,一旦遇到真正强悍的敌人,往往会一触即溃。

但钟粟的四大生产建设兵营建设和高产作物推广几乎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精兵还是精兵,但那些冗兵直接让他们去进行生产活

动,保留军籍,但却干着农民应该干的事情,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解决方案。

高产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