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枪骑兵(1 / 2)

大宋教书匠 文佬 1038 字 2个月前

除了射程、威力、命准率方面,柴统领还提到了一点,那便是炸膛率也有所减低。

火器炸膛是个非常要命的事情,产生的恶果便是为杀敌而先伤己。

即便到了后世,枪炮炸膛的概率虽然已经很低了,但仍然无法消除,这个其实才是最难解决的。

当然,如果能用优质的铁料制造枪管,也能降低炸膛的概率,只是钟粟经过一番权衡发现,与其用来制造枪管,还不如用这些优质铁料锻造铠甲,这样反而可以减少更多的伤亡,相对更合算一些。

听了柴统领的介绍,钟粟知道退求其次的霰弹铳终于可以量产了。

除了霰弹铳之外,柴统领还有一个惊喜,那便是火油精的炼制过程中,居然真的发现了第三种物质。

这是一种比汽油难以燃烧但又容易流动的物质,钟粟当然清楚,这其实是柴油和煤油的混合物,里面应该还有不少其他碳氢化合物。

虽然这第三种物质并不适合用于作战,但却又是一场大宋历史上的革命。

实际上,华夏使用蜡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魏晋时期,《西京杂记》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

。”《世说新语》中也有石崇“以蜡烛灼炊”的记述。这里的蜜烛,当为蜂蜡所制。

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从蜂巢中提取蜂蜡的方法:“蜡,乃蜜脾底也。取蜜后炼过,滤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黄者俗名黄蜡。”不过,最初的蜜烛形制跟今天的蜡烛并不一样,多是蜡块,使用时先加热熔化成液体,再充当油脂点灯。

然后才出现了粗短的圆柱体蜡烛,这是因为蜂蜡熔点低,易软化变形,难以制成细长的管状烛。而且,汉晋时期的蜜烛绝对是奢侈品,只有皇家或石崇这样的巨富,才用得起蜡烛。

大宋人所用的蜡烛,形态上已经跟汉代的蜜烛完全不一样,而跟我们现在所用的蜡烛更接近,呈长长的管状,中间有烛芯,可以直接点燃。

从表现夜游、夜宴题材的宋代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宋代的蜡烛形态,如宋代佚名《夜宴图》、南宋李嵩《四迷图·酗酒图》、南宋人摹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马麟《秉烛夜游图》,都出现了点燃的蜡烛。

它的出现,得益于古人对制烛新材料的发现:白蜡。白蜡熔点比黄蜡(蜂蜡)高,既有可塑

性,又有一定硬度,这才可以制成长长的蜡烛,点燃后也比较光亮,正是照明的理想材料。

白蜡取自蜡虫的分泌物,由于白蜡是华夏特产,西洋人也将它叫做“华夏蜡”。华夏养殖蜡虫提取白蜡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至唐代,但有史料可确证的时间则是宋代。

南宋人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录有“白蜡”条目,介绍了蜡虫的养殖情况。

大宋目前主流的夜间照明方式是蜡烛,但这种东西成本始终居高不下。

据《宋会要辑稿》,宋神宗年间,朝廷给予官员的奠仪包括“秉烛每条四百文,常料烛每条一百五十文”,可知宋代每根蜡烛的价格为150至400文不等,相当于一名城市下层平民两三天的收入。

不过宫廷的蜡烛制作豪华,用料精细,无疑偏贵。坊间民用蜡烛的价钱应当不会这么高。

但说来说去,蜡烛的普及率虽然已经很高,但大宋还是有不少平民百姓到了夜晚更多地还是摸黑生活,当然也有燃烧松脂之类照明的。

虽说石油的产量依然很低,但至少让照明方式多了一个选择,如果以后拿下了河西,能够较大规模

地开发油田,油灯自然可以更大规模普及。

白蜡和煤油同时出现,也会互相压低成本,到了那个时候,大宋照明村村通便不再是问题。

别看这只是个照明工程,一旦实现全民普及,那便意味着工时的延长,带来的自然是生产力的提高。

不过这只能说是大宋未来的一个点,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实现散弹铳的大规模量产,然后尽快列装。

一个小规模的军事会议在延福宫召开,无关人等被全部驱离,其实也剩下了一个洪六,这也是阉人的好处,无儿无女,就是敌国砸钱也很难买通,没有子女的人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钱,他们不需要过多考虑自己的未来。

“官家,霰弹铳可以大规模制造了。”

钟粟也不废话,一张嘴便说出了这个劲爆消息。

霰弹铳的威力如何,第一版出来的时候赵佶便感受过一次,当时的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缺点也很明显。

钟粟紧接着便将改进情况进行了一番介绍,当他说到的射程已经接近普通弓箭射程的时候,赵佶显然被这个雷给震到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弓箭固然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制

造工艺成熟之类,但最大的缺点是一箭只能射中一人,这还是射中的情况下。

至于串糖葫芦之类的情况,那只是极其偶然的现象,还必须在很近的距离才能做到。

霰弹铳就不一样了,一打是一片。

也就是说,弓箭是单攻,哪怕是威力惊人的“一枪三剑箭”同样是单攻,但霰弹铳却是群攻,虽然做不到指哪打哪,但只要能指哪片打哪片就行。